7月2日,由大气所刘宁微博士牵头开展的中国温室气体柱浓度变化及其对全球超强厄尔尼诺过程响应的研究取得成果,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气象学报》)发表了关于该论文的报道。
本论文基于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OSAT)反演的三级逐月数据产品,分析了2010-2022年中国区域二氧化碳和甲烷柱浓度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探究了厄尔尼诺过程对中国区域温室气体柱浓度变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区域二氧化碳柱浓度春、冬季高,甲烷柱浓度秋季高,二氧化碳和甲烷柱浓度均由东南地区逐渐向西北、东北地区降低,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2010-2022年中国二氧化碳和甲烷柱浓度呈整体上升趋势,2016年中国二氧化碳和甲烷柱浓度的显著增加与2015-2016年全球超强厄尔尼诺过程密切相关,其机制是厄尔尼诺过程可能导致青藏高原冰川融化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而形成。
工业革命以来,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对温室气体的监测与评估是控制
碳排放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