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美丽中国建设 绿色金融再出发

2024-5-20 10:51 来源: 中国经营报 |作者: 王柯瑾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四部门召开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交流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有关经验做法,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正式发布,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四部门座谈会,是对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再动员和再部署,必将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金融机构进一步聚焦美丽中国建设,在已有的基础上升级绿色金融战略,强化考核激励,持续优化产品和服务,加大资源倾斜力度,积极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质效。”

金融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再动员和再部署

发挥绿色金融作用,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是金融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共同的使命和责任。座谈会指出,发展好绿色金融,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支持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重要方面。

座谈会认为,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门在气候投融资、碳市场建设、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等方面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为金融机构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创造了条件。金融部门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产品服务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不断探索,取得积极成效,为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座谈会还指出,金融管理部门、生态环境部门、金融机构和有关企业要加强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合作,加强统筹谋划,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推动环境要素市场建设,分阶段逐步扩大我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利用好生态环境有关机构和单位的专业性优势,强化在碳核算、第三方评估认证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发挥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等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助力碳市场建设。加强政银企三方融资对接,建立服务美丽中国建设重点项目联合推介机制。

在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研究员杜阳看来,此次座谈会的召开,有助于进一步引导和推动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配置,为经济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一是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效率。座谈会指出,要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力度,拓宽项目还款及担保方式,有助于降低绿色企业融资成本,激发绿色投资活力,推动绿色产业创新发展。二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座谈会提出,既要持续加大对节能降碳、生态环保等领域的金融支持,也要保证对煤电等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合理支撑。通过金融手段支持绿色产业、清洁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将有助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提升社会共识。通过召开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座谈会,有助于提高社会各界对绿色金融的认识和重视,增强绿色发展的社会共识,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推动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共同努力。”

商业银行如何支持美丽中国建设?杨海平认为重点的业务方向包括:“其一,通过科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科创企业孵化,通过环境效益挂钩贷款、EOD项目贷款、GEP贷款(生态价值贷款)及基于企业碳账户的绿色贷款、绿色消费信贷等产品,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其二,通过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贷款、碳保理等产品服务于碳市场优化。其三,通过承销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包括承销绿色ABS、碳中和债券等绿色投行服务,以及探索扩大ESG主题理财产品规模,服务于绿色低碳产业的升级。其四,综合运用投行+交易金融服务,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场景提供解决方案,服务于园区的循环化、低碳化改造,以及零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城市打造等主题。其五,稳妥推进转型金融发展,服务于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化转型。”

推进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衔接

在业内人士看来,现阶段,绿色金融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杜阳表示:“一是缺乏一致的标准和定量评估方法。绿色金融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可持续发展,但不同国家和机构对绿色金融的定义和评估标准存在差异,这将会造成市场分割,阻碍不同市场间的互联互通。二是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挑战。绿色金融项目往往与环境和社会风险相关,仅依靠传统风险管理模型,难以准确评估和防范绿色金融项目的相关风险。三是信息透明度不足。对于绿色金融项目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优质绿色项目和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产品难以有效对接,进而阻碍了绿色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杨海平看来,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还需要推进数字银行赋能绿色银行建设,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衔接还需要强化。对此,其建议商业银行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绿色银行战略管理,抓好绿色银行顶层设计,从战略层面谋划绿色银行和数字银行建设,做好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衔接,为绿色银行战略落地匹配充足资源。二是在强化战略引导的前提下,通过内引外联提升绿色金融能力,即通过与环保部门、产业主体、国内外咨询机构、国内外同业等合作,实现知识转移。”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绿色金融要突破当前制约瓶颈,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关键在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政府层面、市场层面和社会层面采取针对性措施。具体而言,其认为,政府层面应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场层面应加大正向激励,提高金融机构的主动性;社会层面应发挥社会组织监督服务作用,参与国际合作。

未来,杜阳认为,金融机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破解发展难题,提供更高质量的绿色金融服务。“一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绿色金融政策,推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完善,主动参与到普适性绿色标准和定义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二是完善绿色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绿色项目评估能力,确保绿色信贷风险可控。开发特定的评估和定价方法,以确保对绿色项目的精准支持。三是加强绿色金融项目信息披露,提高信息透明度。可与相关绿色数据提供商和环境评估机构合作,以确保数据和信息的互联互通。”

此外,座谈会还强调,各金融机构要在整体战略中充分考虑对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适应性,将气候风险纳入整体风险管理体系,更好适应和支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围绕绿色金融完善组织建设,强化考核激励,提高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力度,拓宽项目还款及担保方式,探索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环境效益挂钩贷款、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切实提高绿色金融投向精准度,提升信息披露和碳核算水平,防范“洗绿”“漂绿”“假转型”。既要持续加大对节能降碳、生态环保等领域的金融支持,也要保证对煤电等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合理支撑。

近年来,为促进碳减排和实现低碳发展,商业银行持续推进碳金融发展。参加座谈会的金融机构代表之一兴业银行(601166.SH)方面表示,围绕多元化、多层次融资需求,该行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积极探索碳金融产品创新,持续完善碳金融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碳资产管理、减污降碳等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落地一系列具有市场示范效应的创新产品,包括CCER市场重启后全国首批CCER项目开发挂钩贷款、全国碳市场首批跨履约周期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业务等。

展望未来,杨海平建议:“商业银行一是要健全环境权益计量体系,将可计量、可监测、可验证作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二是在推进重点业务、创新业务时,选择权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出具认证报告。三是要按照监管部门的指引,持续完善ESG信息披露体系。同时,建议产业行业主管部门持续推进ESG信息披露、碳足迹管理。金融监管部门要强化第三方认证机构的管理,强化环境权益计量体系建设和ESG信息披露的引导。”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