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在碳达峰和碳中和认识上的误解

2024-5-9 13:49 来源: 双碳观察

      碳达峰和碳中和两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碳达峰目标提出后,有人说还有10年,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攀高峰”。这是错误的认识,不能在这10年间大上高碳项目,达到碳排放的“新高峰”后再考虑下降。我国的碳达峰目标一定是通过碳强度的逐步降低实现的,需要尽早降低高峰以便为碳中和腾出机会。

     通过清洁煤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继续发展煤电,也是不正确的想法。逐步减少煤炭和煤电并最终退出是大势所趋,首先是环境的要求,要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蓝天白云”成为常态,必须从源头上治理。另外,是减碳的需要,由于煤炭是碳强度最高的能源,要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必须减少煤炭使用。

      不过,利用CCUS技术会涉及成本问题,目前仅碳捕集的成本每吨二氧化碳最低也要300元,高的会超过800元。也就是说,仅碳捕集每度电就要额外增加0.3元钱,而光伏发电一度电成本0.1元,水电0.26元。埋存除了成本问题外,还涉及地质结构,是否有合适的地质区域去埋存,并且不会造成环境等风险,这些一定程度都会制约大规模的负排放。

      有人认为不用减少排放,靠植树造林就可以实现碳中和目标,这又是一种错误观点。国家林草局2019年出版的《中国森林资源普查报告》显示,我国森林碳汇一年4.34亿吨,如果换算成二氧化碳,也只有12亿吨,碳汇量约占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0%。根据过去几十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量增加的研究,60%的人工林碳汇增量来自森林面积的增加,而未来我国人工再造林面积增长非常有限,尽管在有效的人类经营管理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量将进一步提升,但其所产生的碳汇量也是有限的。因此,要通过植树造林的碳汇去弥补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部门约90%的排放显然是不现实的。实际上绿色植物碳属于气候中性碳,种树不在于碳汇,更重要的在于生物质能、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生态系统功能。

      一些人认为实现碳中和了就不需要考虑气候适应问题,这也是片面理解。因为即使目前国际上所有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国家均能实现承诺,全球温升到21世纪末仍将比工业化前超过2℃左右。2℃温升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经济系统都存在风险,如全球升温2℃会损失18%的昆虫、16%的植物、8%的脊椎动物。因此,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的早期监测预警和评估,推广适应技术,提高全社会和行业的气候韧性仍是最现实和最紧迫的任务。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