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强化农牧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2024-4-9 10:32 来源: 中国环境 |作者: 李俊伟

农牧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的领域之一。近年来,内蒙古农牧部门积极推动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加强种植业、畜牧业适应气候变化措施,强化农牧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全力推进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2023年,内蒙古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大力优化种植结构,全区粮食作物结构呈现“四增两减”,即马铃薯、小麦、玉米、大豆面积增加,水稻、杂粮杂豆面积有所减少,全年粮食总产量达791.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实现粮食生产“二十连丰”。积极开展气象预警服务,农牧部门与气象部门联合发布霜冻、干热风、农田渍涝、设施低温大风雪灾等气象灾害预警46期、土壤墒情48期,为科学指导防灾避灾提供了重要情报。全力推动灾情救助,组建气象灾害专家指导组,成立31支抗灾救灾小组,指导各地进行抢墒播种面积1140万亩,实施机械抢排90余万亩,补种改种205.2万亩,整修受损农田55.5万亩。

加大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灾指导,内蒙古大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饲草种植和储备、加强防灾减灾指导服务,促进种养殖业健康发展。全区已建成畜棚面积1.49亿平方米、畜圈面积2.27亿平方米。牧区羊单位过冬暖棚面积达到1.7平米,牲畜越冬度春保暖保膘问题得到有效保障。通过系统谋划饲草种植区域布局,全区人工种草、秸秆饲料化利用、天然草原可食牧草等饲草供给总量达8000万吨左右。制定了《内蒙古畜牧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专家服务团队,及时向农牧民发布气象和灾害防范信息,积极开展接羔保育为重点的春季畜牧业生产指导和饲养管理技术服务。

此外,内蒙古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提升农业抗灾能力。截至2023年底,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5237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5%,占全区耕地近1/3的面积,贡献2/3以上粮食总产能。以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应用面积超3400万亩,主要作物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达到2787万亩。切实推动将“良田”成“粮田”。

下一步,按照《内蒙古自治区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全面提升农牧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内蒙古重点在系统谋划方面推动优化农牧业气候资源利用格局,在风险管控方面强化构建农牧业应变减灾工作体系,在增强气候韧性方面侧重于重点适应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更加突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做好农牧业应对气候变化指导服务工作,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