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碳达峰、碳中和”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2024-3-26 14:23 来源: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

“碳达峰”是指全球、国家、城市、企业等主体的碳排放在由升转降的过程中碳排放的最高点,即碳峰值。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碳排放进入下降通道。我国目前碳排放虽然比2000—2010年的快速增长期增速放缓,但仍呈增长态势,尚未达峰。“碳中和”即净零排放,狭义指二氧化碳排放,广义也可指所有温室气体排放的净零排放,碳中和要求人为排放源与通过人为方式进行的林业管理碳汇、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等吸收汇达到平衡。碳中和目标可以设定在全球、国家、城市、企业、活动等不同层面。

2020 年9 月22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自此国际国内关于“双碳”目标的热度空前高涨。“双碳”是什么、为什么要做、怎么做等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由来

“碳达峰”是指全球、国家、城市、企业等主体的碳排放在由升转降的过程中碳排放的最高点,即碳峰值。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碳排放进入下降通道。我国目前碳排放虽然比2000—2010年的快速增长期增速放缓,但仍呈增长态势,尚未达峰。“碳中和”即净零排放,狭义指二氧化碳排放,广义也可指所有温室气体排放的净零排放,碳中和要求人为排放源与通过人为方式进行的林业管理碳汇、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等吸收汇达到平衡。碳中和目标可以设定在全球、国家、城市、企业、活动等不同层面。

“净零排放”首次在正式渠道的气候变化文件中提及是在2014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14年发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中提到,如果要在21世纪末实现全球温升比工业化前不超过2℃目标的话,需要在21世纪末温室气体的排放水平接近或者是低于零,即“近零排放”。“碳中和”“气候中和”概念则是在2018年IPCC发布《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中提及的。气候中和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对气候系统没有产生净影响。该报告提出如果控制温升不超过1.5℃,需要二氧化碳排放在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实现全球“碳中和”意味着气候系统的变化在长期时间内将保持几乎恒定。

我国提出这一目标的重要意义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方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履行负责任大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历史担当。这是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推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着力点,也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全面有效落实《巴黎协定》注入了强大动力,更为疫情后全球实现绿色复苏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增添了新的动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工业革命后建立的基于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工业文明,代表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进步;但这种以工业财富大规模生产和消费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高度依赖化石能源和物质资源投入,必然会产生大量碳排放、资源消耗,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和发展不可持续。解决全球不可持续和气候变化危机,就必须大幅减少碳排放,尽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一方面,碳中和意味着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必须在很大程度上脱钩。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改变高碳发展方式,从过去过于强调工业财富的高碳生产和消费,转变到物质财富适度和满足人类全面需求的低碳新供给。这背后,又取决于价值观念或“美好生活”概念的深刻转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就代表这种价值观念和发展内容向低碳方向的深刻转变。另一方面,大幅减排和实现碳中和,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从传统工业化模式向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模式转变,是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的绿色供给和需求在市场中“从无到有”出现,非绿色的供给和需求则不断被市场淘汰。中国采取大力减排行动,为加快这种转变,建立了新的约束条件和市场预期。全社会的资源就会朝着绿色发展方向有效配置,绿色经济就会越来越有竞争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就会加快。

如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转变发展方式和低碳结构性变革是核心,降低二氧化碳及温室气体排放是根本,碳汇和负排放措施是补充。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主要是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发电和其他能源转换部门的效率;提高工业生产部门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建筑采暖等民用能源效率;提高交通部门的能源效率;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其中固碳技术指把燃烧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然后深海弃置和地下弃置,或者通过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方法固定。从各国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来看,可以实行直接控制,包括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限制砍伐森林;也可以应用经济手段,包括征收污染税费,实施排污权交易;还需要鼓励公众参与,走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模式。

避免在碳达峰和碳中和认识上的误解

碳达峰和碳中和两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碳达峰目标提出后,有人说还有10年,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攀高峰”。这是错误的认识,不能在这10年间大上高碳项目,达到碳排放的“新高峰”后再考虑下降。我国的碳达峰目标一定是通过碳强度的逐步降低实现的,需要尽早降低高峰以便为碳中和腾出机会。

通过清洁煤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继续发展煤电,也是不正确的想法。逐步减少煤炭和煤电并最终退出是大势所趋,首先是环境的要求,要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蓝天白云”成为常态,必须从源头上治理。另外,是减碳的需要,由于煤炭是碳强度最高的能源,要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必须减少煤炭使用。

不过,利用CCUS技术会涉及成本问题,目前仅碳捕集的成本每吨二氧化碳最低也要300元,高的会超过800元。也就是说,仅碳捕集每度电就要额外增加0.3元钱,而光伏发电一度电成本0.1元,水电0.26元。埋存除了成本问题外,还涉及地质结构,是否有合适的地质区域去埋存,并且不会造成环境等风险,这些一定程度都会制约大规模的负排放。

有人认为不用减少排放,靠植树造林就可以实现碳中和目标,这又是一种错误观点。国家林草局2019年出版的《中国森林资源普查报告》显示,我国森林碳汇一年4.34亿吨,如果换算成二氧化碳,也只有12亿吨,碳汇量约占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0%。根据过去几十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量增加的研究,60%的人工林碳汇增量来自森林面积的增加,而未来我国人工再造林面积增长非常有限,尽管在有效的人类经营管理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量将进一步提升,但其所产生的碳汇量也是有限的。因此,要通过植树造林的碳汇去弥补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部门约90%的排放显然是不现实的。实际上绿色植物碳属于气候中性碳,种树不在于碳汇,更重要的在于生物质能、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生态系统功能。

一些人认为实现碳中和了就不需要考虑气候适应问题,这也是片面理解。因为即使目前国际上所有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国家均能实现承诺,全球温升到21世纪末仍将比工业化前超过2℃左右。2℃温升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经济系统都存在风险,如全球升温2℃会损失18%的昆虫、16%的植物、8%的脊椎动物。因此,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的早期监测预警和评估,推广适应技术,提高全社会和行业的气候韧性仍是最现实和最紧迫的任务。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