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吹拂三月暖,正是播绿好时节。据了解,森林每生长1m3的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因此,植树造林被认为是增加
碳汇、实现
碳中和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大象新闻记者王艺枫
全省义务植树3.87亿株,有你种下的吗?
登封陈家门义务植树基地是郑州市的一片重要“碳中和林”项目。植树节刚过,一棵棵新栽的树苗迎着春风稳稳站立,一片片新叶向着暖阳吸碳释氧。据了解,这片100余亩的“碳中和林”预计每年可中和二氧化碳2450吨,释放氧气1800吨。按每个成年人每年呼出二氧化碳约0.35吨计算,100亩林地相当于中和了7000个成年人一年呼出的二氧化碳。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建设“碳中和林”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行动。记者从
河南省林业局了解到,“十四五”以来,全省适龄公民以不同形式参与义务植树活动9493万人次,植树3.87亿株;通过实施14个国家储备林项目,2023年全省完成造林197.46万亩、完成森林抚育207.6万亩,并通过生态修复等行动使森林质量稳步提升。
种树就能开发“碳汇”来卖钱?
树木通过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后形成固体的碳水化合物,这个过程被称为固碳,而树木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被称为碳汇。作为一个新晋热门词汇,不少人都听说种树就能开发碳汇,碳汇则可以用来卖钱,事实果真如此吗?
要搞清楚这个
问题,首先要明白“林业碳汇”和“森林碳汇”这两个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森林碳汇主要指的是森林植物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自然过程;而林业碳汇则更侧重于人为干预和管理森林的过程,比如通过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等人为活动,增加森林的碳储量。”河南环境能源服务中心王佳昊说,林业碳汇不仅关注森林的自然功能,还涉及与碳汇交易相关的活动机制,更侧重其社会和经济特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通过种树开发碳汇来卖钱。
记者从河南省林业局了解到,目前全省林地面积达6523.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5.47%。既然林业碳汇可以卖钱,这么多林地都可以用来开发林业碳汇吗? 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生态环境部2023年10月印发的首批4个温室气体自愿
减排项目
方法学,想要开发林业碳汇项目,需要满足多项条件。“简单概括就是需要是人工种植并处于中幼林阶段的乔木林,不包括经济林造林、非林地上的通道绿化、城镇及工矿用地绿化;需要是林地权属清晰的新造林,且项目单个地块土地连续面积不小于400m²。”王佳昊说。
你会是低碳“大户”吗?
根据相关资料,假设每家每户每天少看一小时电视、节约1m3的水和天然气、乘坐公共
交通并进行垃圾分类,那么一年下来可减少918.2千克
碳排放,相当于种植了51棵树。由此可见,助力“双碳”目标,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
市场行业覆盖范围。“碳足迹”通常是指个人或其他实体,比如企业机构、活动、建筑物、产品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既包括制造、供暖和
运输过程中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直接排放,也包括消费商品和服务所造成的间接碳排放。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以及技术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个人碳足迹工具和平台出现,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每个人了解和追踪自己在日常活动、消费选择、出行方式等方面产生的碳排放。”河南环境能源服务中心王佳昊告诉记者,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个人碳足迹
认证和交易系统,“例如,一个人可以通过绿色出行、环保回收等低碳行为,累积碳积分,再用碳积分兑换各种优惠权益。碳足迹管理体系会激励人们采取更环保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那些致力于减少碳排放的个人和企业提供经济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