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碳融资,是指为了落实《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世界银行建立不同的
碳基金,由发达国家企业出资,来购买发展中国家或其他发达国家环保项目的
减排额度。
当前,世界各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的严峻挑战,都在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选择向低碳发展迈进。我国早在2010年就开展了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但是在现实中面临诸多
难题,亟待解决的就是低碳发展的融资
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的评估,以全球每年GDP的1%进行低碳投资,就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经济损失。按照2013年我国GDP总量计算,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所需要的资金为每年5688亿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低碳融资总量需要达到19600亿元,届时中国将面临12200亿元的资金缺口,相当于2015年中国GDP总量的1.88%。如何化解低碳发展的融资难题?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是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
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在政府公共财政投资的基础上,发达国家纷纷通过财政贴息等激励
政策,鼓励银行等信贷机构积极参与发展低碳经济,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开发新能源、降低
碳排放和发展低碳技术的企业提供绿色贷款。而金融机构自身,作为履行社会责任也开始推行绿色金融活动,将贷款资产项目与技能减排、环境保护相结合。在2003年,全球领先的10家商业银行推出“赤道原则”之后,国际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迅速发展,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绿色信贷产业和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在2005年年底,荷兰银行相继推出了水资源、可再生能源、气候变化、环境指数等环保概念的理财产品,使银行与客户在获取丰厚投资收益的同时,间接实现社会责任。同时,荷兰银行将最初单一的信贷业务,逐步拓展为涵盖理财产品、信贷金融、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的产品服务体系,不仅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更对环境保护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英国巴克莱银行在2003年综合考虑了社会和环境因素,制定了涵盖所有融资调控,涉及50多个行业的信贷指引,该信贷指引,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努力下,成为全球170多个金融机构的信贷指引模板,为全球商业银行评估和信贷审核提供了重要导向。日本瑞穗实业银行为了推动绿色信贷的发展,不断强化金融产品创新,推出大宗商品
衍生品和专门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结构性产品,不断创新可再生资源和
碳交易的企业经纪业务,并推进可再生能源私募基金等,从而使得低碳项目融资总量大幅提升,其业绩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碳交易
市场和资本市场融资。自从《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着手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欧盟作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遵循“限制和交易”的原则,依据每年规定的碳排放总量向企业发放碳排放指标,若超额排放,将遭受重罚,若减少排放,则可获得
碳信用。
碳配额和碳信用可以作为许可证在
碳市场交易。美国早在2003年就建立了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主要为承担自愿减排任务的10个州和自愿减排企业提供交易服务。韩国在2012年5月通过了全国碳交易体系法案,企业可以买卖碳排放许可或者去购买联合国清洁机制框架下的
碳汇,满足自身排放需求。鉴于碳交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达国家对低碳产业的政策倾斜,低碳企业现在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投资目标。汇丰银行的资料显示,全球低碳行业的上市企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的年收入,到2020年将超过2万亿美元。因此目前全球范围内的12000家对冲基金,管理着约2万亿美元的资产,其中超过5%的对冲基金选择和环境与气候相关的金融产品作为投资对象。凭借符合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导向,加上成长性好,潜在盈利力大的原因,发达国家的低碳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不仅化解了自身融资难题,而且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整个上市公司的质量,更有助于整个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我国低碳发展潜力巨大。就制约我国低碳发展融资方面的因素来说,除了财政资金供给与低碳融资需求不匹配外,还存在着商业银行和私人资本的融资动力不够、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碳交易市场发展滞后等问题。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低碳发展的严峻形势,化解突出的融资问题,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除了继续完善支持性和鼓励性的公共政策,比如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专项碳基金外,还应鼓励各类银行不断加大绿色信贷的比例,积极争取国际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资本对低碳项目的支持。同时,应积极创新
碳金融工具,完善碳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从而为低碳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支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