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以下称“国经中心”)联合国家开发投资集团(以下称“国投”)、上海祺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祺鲲科技”)共同召开的“国内国际ESG及碳资产标准互通互认研究”课题启动会暨专家座谈会在京举行。该课题旨在结合企业业务场景,通过数字技术推动国内外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和碳资产等标准的互通互认,帮助外向型企业更好地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提高适应全球
市场新变化的能力。与会领导、专家及企业代表就数字技术在推动国内外ESG及碳资产标准互通互认过程中发挥的“桥梁”作用发表了真知灼见。
受制于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我国ESG信息披露与碳资产标准与国际接轨仍存在差距。国经中心常务副理事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原党组书记毕井泉表示,该项课题研究旨在对现行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之间的差距进行系统分析,以提升碳资产数据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关键作用,推动国内外标准互通互认,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
问题是国内外ESG和碳资产标准不统一、信息披露不规范、缺乏独立的
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同时,国内的可再生能源证书缺少规范的市场规则,数据不透明,可能存在重复计算等问题。
国经中心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指出,当前国际上最前沿的竞争在于碳资产标准的制定。数据真实性是碳资产标准互认的制约因素,现有的国内绿色
电力交易和碳资产
认证中仍存在缺陷,有的企业存在“漂绿”或重复计算绿色权益,影响国内碳资产的国际认可度。
国经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认为,因缺少统一标准,我国企业的ESG信息披露数据质量不高、透明度较低。随着绿色金融的迅速发展,ESG评级往往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ESG披露及其数据质量。
“全球有600多家ESG评级机构,评级方法和指标体系各异,对同一家公司的评价结果差异较大。此外,国际ESG评级机构对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议题理解不足,导致ESG评级结果偏低,影响了企业吸引投资的能力。”国经中心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胡晓炼表示。
“欧盟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其推出碳边境调节机制对我国影响很大,构建我国的ESG与碳资产标准体系迫在眉睫。”国经中心副理事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局长宁吉喆表示,在这一进程中,要全面对接国际经贸规则,确保中国在推动ESG方面符合全球标准。
国投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程·丹增尼玛谈到,在推动国内国际标准互认过程中,国投愿意当好执行者,将以数字化能力解决中国企业参与国际评级带来的数据安全问题,并将积极开展与国际评级机构和国内相关机构的交流对接。
祺鲲科技CEO朱绍康表示,我们曾与外资银行展开过合作,对于那些ESG评级高且能够提供真实可追溯相关数据的企业,银行愿意提供高额度低利率的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