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碳金融如何发展?

2015-1-5 17:09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碳金融如何发展?”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金融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碳交易机制下,碳排放权衍生为具有流动性与收益性的金融资产,通过其价格信号功能促进企业重视环保因素,成功实现了环保外部成本内部化。二是发挥资源配置功能,支持环保企业的发展,为其提供融资便利,提高污染企业的融资成本,进而鼓励和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效分配和使用国家资源,落实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三是管理气候风险,借助金融产品创新,如巨灾债券、天气衍生品(如天气期权)和保险等有效地分散和转移气候风险,获取损失赔偿。四是推动科技进步,为国家自主研发清洁技术和引进国外设备等提供资金支持。

       碳交易市场的兴起来源于两个具有重大意义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 《京都议定书》。由于《京都议定书》的法律约束,各国的碳排放额开始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和有价产品,具备了商品的属性和交易可能性,并最终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交易标的碳交易市场。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衍生出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需求,碳金融应运而生。广义上的碳金融,涉及范围不仅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而且包括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投融资业务、咨询担保等中介业务,甚至是整个气候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碳金融的参与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受排放约束的企业或国家、减排项目的开发者、政府主导的碳基金、私人企业、交易所,也包括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及包括直接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例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碳排放配额交易体系,目前已占全球碳交易市场交易量的 2/3。

       我国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践。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步构建和完善其金融支持体系,并采取了相应措施推动碳金融发展。一是建立碳交易市场。伴随着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参与程度不断加深和国内碳交易数额逐步增加,一些规范化的交易平台开始建立。2008 年 8 月 5 日,国内首家环境能源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在虹口区正式挂牌运行。同日,国内首家国家级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北京环境交易所也在北京金融大街上正式挂牌运行。两个交易所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事业从单一的行政配置向市场化配置的重大转变。2008年9月25日,由中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三方共同出资建立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揭牌。重庆排污权交易所和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等交易机构也相继成立。2011年10月底,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4个直辖市,外加湖北、广东、深圳等 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这标志着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实质性启动。到 2013年12月底,北京、上海、深圳已建立了碳交易市场。

       二是开展绿色金融活动。绿色金融的一个具体化就是“赤道原则”。赤道原则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决定、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而确定的金融行业基准,已成为了国际金融业的一个行业惯例。中国近年来不断推进绿色金融活动。2008年初,中国银监会发布《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环保总局发布《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至此,“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三大措施的基本规则都初步落实,标志着中国的“绿色金融”制度初具框架。

       三是开展清洁发展机制活动。清洁发展机制,简称 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CDM 机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合作的机制。《京都议定书》中对部分发达国家提出了约束性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同时这些发达国家通过资金或技术支持的方式,同发展中国家展开项目级合作,协助其加快低碳排放和无碳排放清洁项目的开展,从而实现削减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京都议定书》要求 CDM 项目必须满足诸多条件,其中最关键的一个条件就是项目要具有“额外性”,额外性包括投资障碍、技术障碍和其他可能性障碍。其中,投资性障碍是指没有 CDM资金的支持项目就无法进行。国内申请 CDM 的项目基本都是存在资金障碍的项目,这些项目在投资决策时多数是将 CDM 碳收益作为预期利润的一部分来计算。有了 CDM碳收益,项目才获得批准,才能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贷款。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的 39家CDM投资项目,其中项目投资方在当地金融机构有融资需求的共 28 家,融资需求总金额高达 97.7亿元。其中单笔融资需求最多的马钢股份 CCPP项目达到6亿元,最少的合肥市龙泉山生活垃圾填埋气发电工程项目为500万元。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