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概念“惹火”了碳排放权交易所

2014-4-6 15:42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环境交易所、排放权交易所背后,是国家层面碳交易规则的缺失,而地方抢先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所很可能带来标准不统一、交易量低迷不振以及买家严重缺失等问题

      由于我国尚未推行碳排放权强制交易、强制性碳盘查政策,在中国要做真正的碳交易项目,只能从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交易以及少部分自愿减排交易中寻找买主。

       目前,自愿减排占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份额非常少,交易值只占0.6%,交易量只占2.6%。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CDM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米川担心:“大家加入自愿减排这个圈子,全都想卖,谁来买呢?”目前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中国主要是卖方。据介绍,现有的国内碳买家多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或个人,因而市场规模非常小。

       事实上,国际碳交易往往基于“总量控制”,而对中国的减排政策,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曾明确表示,中国国内近期不会采取总量控制来达到减排的目的。正因为此,自从北京、天津、上海碳排放权交易所成立以来,碳排放权交易屈指可数。“别看各地碳排放权交易所开得热闹,其实现在都还是‘赔本赚吆喝’的阶段,真正的交易没有多少。”一位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说。

       业内人士还指出,由于国家层面的碳交易办法还在酝酿中,各区域间在开展碳交易活动时会受限于各地经济结构模式、计量办法、交易规则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发展速度不尽相同,因而也背离了碳交易活动统一化的初衷。同时,地方化的碳交易模式成长空间有限,并不足以支撑整个行业的成长。

       国内省市之所以在强制碳交易尚未推出时就纷纷筹建碳交易平台,目的在于抢占先机。今后,碳排放将涉及当地环保政策和经济增长等关键问题,先掌握交易机构,无疑是受地方利益的驱动。

       而从国际上的实践来看,欧洲、美国、新西兰已存在统一的碳交易市场,而韩国和澳大利亚也计划在明、后两年启动碳交易机制,全球碳交易市场可能在2016年正式形成。发改委不久前指出,将限制地方碳交易平台数量,避免过度竞争。(完)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