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CCER开市 整体价格迎来下调

2024-1-3 10:54 来源: 界面新闻

  2023年12月29日,全国碳市场以2.12亿吨的年成交量、68.15元/吨的年成交均价结束了一年的运行。

  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尽管和全国碳市场45亿吨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相比,2.12亿吨的数字仍然较小,但平均碳价相较第一履约期的42.85元/吨,上涨了59%。

  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碳分析师宋雨彤对界面新闻表示:“相较第一履约期,全国碳市场的运行更加有序了。”2023年作为第二履约期的清缴年,交易活跃期从12月中旬提前到10月,控排企业在履约操作上相较于第一履约期更加从容。

  据其观察,已有不少规模企业形成了自己的交易策略,“更像一个市场了”。

  2024年起,全国碳市场将进入第三履约期,可能迎来诸多结构性变化。其中,国家核证减排量(ccer)签发重启以及碳市场扩容,备受市场关注。

  新CCER开市,市场规模预计有限

  “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的审定与核查机构的名单发布,企业就可以走申报流程。根据流程,文件公示需要三个月,再加上前后手续,差不多半年左右能出来一批新的CCER。” 碳咨询机构北京中创碳投有限公司碳市场首席分析师林立身对界面新闻表示。

  因具备可盈利性且市场参与者广泛,CCER的重新启动一直广受期待。

  CCER(Chinas Certificated Emission Reduction)是全国性的自愿减排交易产品,该市场目前被定位为全国碳市场的补充。一个CCER相当于1吨经过核实、认证的减排量。自2017年3月起,CCER的注册申请一直处于中断状态。

  为重启该流程,生态环境部已筹备数年。2023年10-12月,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密集发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政策端的筹备几近完善。


  制表:界面新闻郁娟

  2023年11月出版的《国家碳市场评估报告》显示,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始于《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CDM)时期,彼时中国企业通过向发达国家出售减排量,获得了“巨大经济收益”。

  新CCER市场,能否重拾中国早期碳交易的活力?

  宋雨彤向界面新闻表示,据其团队粗略测算,根据目前开放申请的几大领域,新的CCER市场规模预计有限。

  “不考虑经济可行性的前提下,符合条件的项目全部开发为CCER项目,能带来的减排量是每年几千万吨到一亿吨。”

  “大部分减排量将主要来自造林碳汇和海上风电两个领域。”她表示。

  根据生态环境部通知,首批可申请CCER签发的领域包括造林碳汇、红树林营造、光热发电和海上风电。其中,红树林为稀缺资源。

  中广核新能源公司党委副书记李光明在接受《中国环境报》采访时透露,截至2023年10月,中国在运营的光热发电项目仅有8个,总装机规模588 MW。一个50 MW的光热发电项目可带来的年减排量约为8万吨,即相当于8万个CCER。

  林立身预计,继上述四个领域后,接下来可能优先获批的项目开发领域是甲烷利用和农林业类。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公众号显示,2023年12月1日,该中心组织召开煤矿瓦斯甲烷减排方法学座谈会。国家气候战略中心负责CCER项目方法学的评估、遴选工作,同时目前也是CCER的注册、登记机构。

  新CCER进入市场后,CCER整体的价格将迎来下调。

  “CCER剩余的量越来越少了,所以近期CCER价格逼近配额的价格。新的CCER进入市场后,供给量增加,CCER的价格将有所折价。”林立身表示。

  根据复旦碳价指数,2023年上半年,全国碳市场参与者对CCER的价格预期一直停留在60元/吨以下,随着碳价走高,市场对CCER价格的预期也在9月登上60元/吨的台阶,11月达到68.9元,逼近配额(CEA)价格。

  “由于在市场普遍认知中,造林碳汇的项目质量相对更好,因此在自愿消费的驱动下,造林碳汇类的CCER可能有轻微溢价。”林立身表示。

  不过,由于全国碳市场对CCER的抵销使用未规定类别限制,因此四个领域的CCER价格大概率趋同。“除非地方试点碳市场对不同领域的CCER规定不同的准入门槛,否则目前已获批的四个领域的CCER价格不会出现太大的分化。” 宋雨彤对界面新闻称。

  需求面上,据林立身介绍,CCER最大的需求来源,仍然是全国碳市场。近年国内自愿碳市场(即机构或个人自愿抵消,用于中和碳排放)的规模也在快速增长,但目前仍贡献较小比例的需求量。

  除全国碳市场、地方试点碳市场和少量有抵消需求的自愿买家外,跨境碳交易也是近期市场参与者关注的潜在需求来源。

  但碳抵消在国际市场中并非主流。

  智库世界资源研究所 (WRI) 可持续转型中心研究员张文佺向界面新闻表示,CCER本质上是用于抵消(offset)碳排放的一种机制 ,以科学碳目标(SBTi)为代表的国际气候倡议基本都主张“优先直接减排”,对所有类型的碳抵消应用于企业气候目标,有诸多限制。

  根据央财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的数据,在目前国际自愿减排市场中,VCS、GS等由非营利组织管理的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其他机制方面,界面新闻此前报道,各国正在《巴黎协定》第6.4条框架下谈判以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自愿碳市场,但相关谈判在日前召开的气候大会上未能取得进展。

  对于跨境碳交易,宋雨彤表示,相较《巴黎协定》第六条的落地,CCER更可能优先被国际航空业碳抵消和减排机制(CORSIA)认可。

  “《巴黎协定》第六条的谈判涉及的影响因素太多了。” 她称,尽管目前CCER不在CORSIA下一阶段受认可的碳信用机制中,但未来或有机会被纳入。

  全国碳市场将扩容,但步调慢于规划

  “预计第三履约期会有新行业的加入,就目前市场推测而言,水泥和电解铝被纳入的概率最大。”

  宋雨彤表示,全国碳市场覆盖的行业增加,侧面意味着碳市场在促进减排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截至目前,全国碳市场仅覆盖电力行业,共2000多家电力企业需要履行清缴碳排放配额的义务。

  根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前夕,时任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该部门会议上透露,“十四五”(2021年-2025年)期间,将把钢铁、水泥、化工、电解铝、造纸等其他高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

  “'十四五'期间八大高碳排行业都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说法由此流传开来。但目前距离“十四五”收官仅剩两年,该时间表或被推迟。

  “目前还不确定第三履约期会不会有新行业的加入,以及最终是哪些行业。”林立身表示,生态环境部在此前发布的碳排放报告与核查通知中,对水泥、电解铝、钢铁三个行业的要求区别于其他行业,由此推断,这三个行业可能优先纳入全国碳市场。

  林立身介绍,相较石化、化工等行业,上述三个行业的工序简单,碳排放测算及确定配额分配方案较容易。

  “行业扩容会给碳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要看接下来政府部门对工业行业设定的基准值水平。”宋雨彤称,值得留意的是,相比电力行业,水泥、电解铝等工业行业与下游消费市场间的价格传导效应更强。

  有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推测,政府部门可能不会向工业企业施加较大的减排压力,因此,最终碳价的走势还将主要由电力行业的基准值所决定。

  当前全国碳市场采用基准线法计算碳排放配额发放量,基准值越高,企业可免费获得的配额数量越高,减排成本越低。第二履约期中,生态环境部下调了针对电力行业的基准值。

  此外,上述两位分析师预计,新CCER进入市场后,对全国碳市场碳价的冲击很有限。

  “政府部门在制定配额分配方案时,可能已经考虑到CCER进入会增加供给,从而调整配额的发放量,使得供需相对平衡。” 林立身分析。

  林立身表示,除上述因素外,是否引入投资机构、上线碳配额期货也是接下来全国碳市场值得关注的变化。

  市场机制能为中国带来多大的减排效力,一直备受关注。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副主任马爱民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曾介绍,中国的减排工作是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根据《国家碳市场评估报告》,随着减排潜力减小,行政命令型政策的边际减排成本常常大幅增加。

  宋雨彤表示:“目前全国碳市场仍在建设阶段,主要目标是把碳市场建设得更加完备、有效,更有活力。待中国实现碳达峰后,全国碳市场会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更大力量。”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