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卖碳翁”活跃碳交易市场

2014-12-24 18:29 来源: 羊城晚报

       谁节能减排多,碳配额用不完,就可以卖出去;谁改造跟不上,就要花钱买“碳”——广东正大力试点碳交易,借助巧妙的市场机制推进企业自觉节能降碳,为广东进一步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作探索尝试。

       自2011年纳入国家碳交易试点以来,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广东省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在此基础上省发改委制定印发了《配额管理实施细则》、《报告与核查实施细则》等,初步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碳排放管理和交易法规制度体系。广东在多方面进行了“先行先试”,是目前唯一一个探索配额有偿发放机制的试点地区,也是试点中唯一一个提出碳配额总量目标的试点地区。广东还在全国首创探索把新建项目纳入碳排放管理,避免现有项目减排、新建项目却不断扩大排放的情况发生。

       目前,广东一、二级市场的碳交易累计成交金额均居全国首位,占了全国的六成左右。

       亲历

       实行碳交易,一年卖碳1451万吨

       开盘价30.49元,收盘价32.6元,最高价32.6元,涨幅6.92%……这是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简称广碳所)网上公布的一组最新碳交易行情。作为广东省碳排放配额有偿发放和市场交易平台,广碳所位于海珠区的广州联合交易园。广碳所在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首日成交单价第一、碳配额有偿发放总量第一、碳排放交易总量第一、碳排放交易成交金额第一……

       据广碳所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交易是完全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其交易的是以吨计算的“碳排放配额”,即政府分配给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二氧化碳排放的量化指标。碳交易主管部门每年给企业核定并分配一定数量的配额。当企业实际排放超出该总量,超出部分就需花钱购买。若企业实际排放少于该总量,剩余部分可出售。自2013年底广碳所成功实现广东省碳排放有偿配额首次竞价发放以来,短短一年时间,广东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超过1451万吨,总成交金额近8亿元,居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首位,分别占全国碳市场的近五成和六成。

       “这些交易的背后,是市场力量在引导企业节能减排。”广碳所总裁靳国良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节能减排不一定要通过参与碳交易,但通过碳交易这种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产品优化、管理体制创新等,社会总体减排成本却是最低的。比如,企业投资进行技术改造,碳排放降下来了,剩余的配额就可以在交易所出售而盈利。如果企业一时没有条件改造,也可以花点钱买一些配额,待以后有了钱再改造。碳交易启动之前,企业的节能减排各搞各的,现在通过碳交易,就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先进激励。

        “去年我们花了1000万元购买有偿配额,今年通过余热发电等低碳节能改造后,完成履约后还有少量剩余的配额,企业不仅实现节能减排,还能赚钱了。”清远一家水泥控排企业负责人这样表示。碳排放交易机制对全省节能降碳的作用,在数据上得到体现:在2013年试点启动的首个年度,广东控排企业履约率达98.9%,仅2家未能完成履约,其中80%以上的控排企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和碳排放不同程度下降。

       一年多来,广东碳交易市场不断发展,非控排企业与机构、个人投资者相继参与广东碳市场,现代“买碳翁”和“卖碳翁”不断涌现。目前已有15家投资机构、40多名个人投资者在广碳所成功开户,交易日趋活跃。

       靳国良对记者说,碳配额对控排企业来说,还是一种资产。碳配额可以交易、可抵押融资,比如年底一些企业资金紧张,可将部分碳配额先卖出去,一吨碳卖20-60元,可获得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元的资金补充企业流动资金,明年再将配额买回来,相当于碳权益成为一种无形的生产资本。

       众议

       使企业树立资源有偿使用意识

       赵细康(广东省社科院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广东的经济总量大、制造业发达、各种经济活动频繁活跃,碳交易量也大,很多交易行为都是指标性的,在广东进行碳交易试点,有相当大的先行先试意义。广东在碳交易的探索中,比较注重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碳排放和碳交易的经验,同时根据广东的实际,探索部分碳配额的有偿发放、探索建立碳基金等,这些对未来构建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都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余志(中山大学教授):

        碳交易使企业树立资源有偿使用的意识,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能源、环境、生态资源等进行更合理、更有效的配置,这对促进节能减碳、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也必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化机制。

        总策划:刘红兵 刘海陵 总指挥:孙爱群 总统筹:吴江

        羊城晚报记者 马汉青 通讯员 高国辉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