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代塑”为实现“双碳”目标出实招

2023-11-22 15:17 来源: 中国食品报新闻

  随着现代生活中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残留物给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去年11月7日,中国政府联合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旨在推动各国减少塑料污染,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以竹代塑”倡议提出一周年之际,我国正式启动了“以竹代塑”三年行动,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等行动目标。专家表示,“以竹代塑”能有效减少碳排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我国正加快推进“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小竹子即将成就大产业。

       拉近中国居民和“以竹代塑”的距离


  “在林业系统中,竹子生长速度快,固碳能力强,或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天选之材。”国家林草局发改司原副司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玉印说。一根竹子,三五年即可成材,而一般速生林要10至15年,且竹子一次造林,能年年择伐,保护得好,甚至永续利用。“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竹子在应对全球禁塑、限塑、低碳、绿色发展领域,大有可为。”

  “不能再无限增加塑料,特别是一次性塑料的使用,需要可持续的设计、使用安全无毒、寿命更长、更可重复使用和易于回收的替代产品。”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环境与循环经济部主任钱名宇说,欧洲每年可以从原料密集型产业及其供应链减少50%的碳排放,产生净社会价值9000亿欧元。

  有数据显示,竹林的固碳能力远超普通林木,是杉木的1.46倍、热带雨林的1.33倍。我国竹林每年可实现减碳1.97亿吨、固碳1.05亿吨,减碳固碳总量达到3.02亿吨。专家预测,如果全球每年使用6亿吨竹子替代PVC(聚氯乙烯,一种塑料装饰材料)产品,预计将减少4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为什么选择竹子作为塑料的替代品?专家介绍,竹子,属于禾本科,是高度可再生资源,在生长3—5年达到成熟后,一片管理良好的竹林,可以在接下来的40—70年的时间里,反复收割并加以利用。此外,全球共有竹子1642种,分布面积超过5000万公顷。而我国是竹资源和竹产业大国,共有竹子837种,面积达到756万公顷,年产竹材1.5亿吨,涉及20个省份。现有竹加工企业1万多家,按照竹产业发展规划,到2035年中国竹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这将为“以竹代塑”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提供充裕的资源保障。

  小到竹吸管、竹纤维餐盒、竹刀、竹叉、竹勺等一次性竹餐具,大到各种建材管线……实际上,当前我国竹制品应用场景已十分广泛。专家介绍,目前“以竹代塑”产品用途已覆盖从民用到工业的各个领域,尤其“以竹代塑”日用品,耐高温、无添加、可降解,广受国际市场欢迎。仅以一根小小的竹吸管为例,目前我国每年生产能力已超过12亿根,竹刀叉、碗碟年产量也有大幅度提升,大量出口日韩、欧美、东南亚近110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于航空、高铁、旅游景点等餐饮配送环节。

  “竹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长吴义强表示,目前全国竹资源浪费严重,80%的竹资源未被开发利用,而以竹材替代30%的塑料制品,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6156万吨。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陆莎指出,“以竹代塑”落地成本较高,目前竹质一次性餐饮用品出口居多。政府可通过政策、资金支持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扩大规模化生产,以政府绿色采购先行,提高消费者认知,扩大竹产品市场。

  “‘以竹代塑’关键在于技术突破。相比塑料,竹子加工性能受限。比如,需要降低木质素含量,使木质素的基本组织更易与纤维剥离,制成竹浆进行再加工。攻克技术难题,才能实现更多产品替代。这可谓任重道远。”陆莎指出,竹加工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由于创新力量薄弱,产品附加值不高,并且融资困难,流动资金普遍不足。

  由此,“以竹代塑”三年行动将科技创新提升列为重点行动之一。其中提出,组织“以竹代塑”相关科研攻关,指导培育相关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及重大装备;加快研发先进制造装备,优化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提高竹林采伐、运输、加工环节机械化水平;支持企业在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丰富“以竹代塑”新技术、新产品。

让“以竹代塑”成为绿色发展新方式

  当前,竹产业已成为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和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国家对“以竹代塑”绿色产业的支持,更是让全国各地的竹乡和竹产业基地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以四川省为例,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让竹林面积位居全国第二的四川看到了竹产业延链强链的新机遇。

  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天池村,种植大户李开明正忙着采收新一季的“斑布一号”竹材……收割后,这些竹材将被统一运往15公里外的斑布健康竹产业园,加工成竹浆纸。从园区走向全国的竹浆纸“斑布”,已占据全国本色生活用纸30%的市场份额。眼下,园区正乘着“以竹代塑”的东风,布局竹纤维制造农业地膜新生产线,抢占市场先机。

  竹产业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让泸州市纳溪区尝到了甜头:当地已建成省级森林人家、竹林人家、森林康养人家、森林康养基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花卉产业园区、竹林名镇等文旅品牌20个,每逢节假、周末,游客慕名前来。纳溪也在逐步推行“基地种植—深度加工—生产废料—林下种养—回归竹林”的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发展竹荪、木耳、中药材、林下鸡等竹下生态种养殖业,兴业富民。

  “关键要让从事竹产业的老百姓切切实实富起来。”纳溪区委相关负责人给出一组数据:当地已建成林下生态种养基地3.45万余亩,预计亩产值增加4000元以上。

  统计显示,四川全省竹林面积达到1835万亩,居全国第二。不过,长期以来,四川竹林单位面积竹材产出并不高。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全省仍有约200万亩低产低效林,品种较差、灌溉等设施不足,导致竹林生长慢;二是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采伐成本高,农户“不愿采、不想采”。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统计,每年四川有1/3的竹材处于闲置状态。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孙鹏介绍,竹材生长时间超过两周年,就进入了过熟期,生长速度变缓、竹纤维老化,经济效益越来越低。在孙鹏看来,想要抓住“以竹代塑”机遇,既要充分利用好资源优势,也要高效激活闲置竹材。

  今年10月,宜宾市江安县仁和镇开通了“竹林专列”,让采伐后的竹材“乘坐”单轨山地运输车下山,让每吨竹材减少人力开支80%,过去上万亩无人采收的竹林一下成了“香饽饽”。

  “以竹代塑”,正彰显着我国坚持生态优先的战略定力,也体现着新时代富民强县的生动实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