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11月17日-18日,国内首个气候投融资国际交流合作大会“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在广州南沙举行。会上正式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气候投融资平台”,并举行了国内及国际气候投融资双中心揭牌仪式。
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气候投融资平台”并不是个案。2020年生态环境部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去年8月,第一批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名单公布……在气候投融资引导下,我国的产业格局发生着重大变化。据预测,未来气候投融资需求量约占全球GDP总量的2%。
“协同港澳、面向世界”
公开资料显示,气候投融资是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以及评估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优化
碳排放资源设置的活动总称,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范围包括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具有财政与金融两种特性。
从时间上看,在提出“碳达峰”和“
碳中和”目标之后,气候变化投融资就被提上了日程。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
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这也是围绕全球
节能减排、能源转型出发进行的相关投资,一些与新能源有关的企业是重点参与主体,另外还有银行、券商、保险、基金等多种金融机构。
“广州南沙作为国内重要试点地区及国际交流中心,不仅能带动本地气候投融资,推进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还能协同港澳、面向世界,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杨德龙说。
在此次大会上,除了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气候投融资平台”外,还举行了“广州南沙粤港澳大湾区气候投融资中心”和“气候投融资(南沙)国际交流中心”揭牌仪式。据悉,上述平台现已收集95个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企业项目,总投资达727亿元。
此外,一个多月前,作为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之一,广州南沙就颁布了“气候投融资十条”,其中包括,支持气候投融资机构集聚、项目入库、开展气候贷款、发行ESG债券、设立气候基金、配置气候保险、创新平台建设、标准制定、产品创新和技能提升。
据悉,这是全国首个促进气候投融资发展的金融专项扶持
政策。对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表示,在目前的试点地区中,广州南沙的政策力度应该是最大的,其积极探索气候投融资创新发展模式,对其他试点地区也很有借鉴价值。
新能源类企业更有优势
自2020年生态环境部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气候投融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部门、多行业共同参与、中央和地方协同发力的新格局,据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已储备近2000个气候友好型项目,获得授信总额545.63亿元。
今年初,在第二届中国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气候投融资赋能创新驱动低碳转型”分
论坛上,据媒体报道,自去年8月,第一批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名单公布以来,截至2022年底,23个试点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项目库的建设工作,积极探索促进资金与项目的对接,共征集或储备项目超1500个,涉及资金达2万亿元左右。
叶燕斐表示,2022年,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2万亿元,我国21家主要银行机构,85%以上绿色贷款都和气候融资有关。同时,在气候投融资引导下,中国的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方面都建立了相当的竞争优势。“全球十大光伏制造企业,前九家全是中国的。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都在中国生产,在中国销售。现在还有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被引向全球。”
杨德龙指出,近几年,我国气候投融资取得的成果也主要在新能源上。作为重要试点地区的广州南沙在新能源上也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据叶燕斐介绍,南沙在巩固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制造业“新三样”上有很大潜力,在推动新一代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发展方面也有很大潜力。“比如制氢、运氢、储氢,南沙专门有一个通过水制氢用来发电进行调峰,技术非常领先。”
以广州南沙为例,叶燕斐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一是结合当地能源结构和产业特点,因地制宜开辟发展新赛道。二是构建高效政企云对接服务体系,挖掘和培育气候友好型项目,加快建设和完善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提升气候碳排放数据和信息管理水平、披露质量等。三是坚持政府引导、
市场主导,推动形成多方参与的气候投融资生态圈。四是持续加强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到2050年,全球需要投资110万亿美元来解决落实《巴黎协议》
问题。基于此,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刘燕华预计,未来气候投融资需求量约占GDP总量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