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地缘关系
当前美国能源
政策的地缘政治含义逐渐增加,一是从气候变化的大国互动来看,奥巴马2013 年发布的《总统气候变化行动计划》中所隐含的气候外交理念,即以相对较为积极的气候政策或表态来消解欧盟等国家的批评,并进一步逼迫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做出让步,同时还可换取其他外交领域的利益。然而从全球地缘政治变化角度来看,奥巴马《总统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对于新兴大国的地缘影响不可小视,一方面,促进新能源及相关领域基础设施的发展,逼迫中国、俄罗斯等国进行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剩,促使价格走低。这既可以打击传统能源及其附属领域,同时又令
电力等其他部门无法摆脱对于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造成
节能减排上的更大压力,这两点都极有可能波及中俄的某一方,并令美国在世界的战略位置得以提升。
二是从产业能源基础变化来看,奥巴马政府《总统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借助能源革命带来的优势,整合能源和气候,并推动世界产业结构、贸易结构、技术标准等领域出现新变化。对仍高度依赖煤炭的中国和印度,以及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出口的俄罗斯等国,奥巴马“能源型气候政策”或将影响其产业的能源基础,削弱这些国家的国际竞争优势。目前美国和欧盟共同推动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全球自由贸易,以及欧美自贸区建设对发展中国家低碳产业可能造成影响。三是从减排责任分担来看,美国政策的调整客观上将使中印等发展中大国面临的压力有所增大。奥巴马政府希望使发展中大国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推手,从而削弱他们的国家竞争力。奥巴马认为中国、印度等排放量增长太快,现在重要的是需要新兴发展中大国采取行动,奥巴马政府未来将会继续对发展中国家提出更高的减排要求。
欧盟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地缘关系
欧洲在气候变化地缘政治方面既有优势,也有挑战。当前欧洲经济债务危机取代气候变化和低碳
问题,成为最突出的问题,欧盟在20%中期减排目标上止步不前,欧洲民众和舆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大幅度下降,因此欧洲的政治层面气候变化推动力相对弱化。但是欧盟希望在气候谈判和极地治理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在金融危机期间依旧着力推动清洁能源发展计划。
欧盟将金融竞争力和气候政策挂钩,通过欧元定价的
碳交易,带动欧盟相关的金融服务业发展,并向全球渗透,挑战美国在全球金融
市场的优势地位,进而谋求地缘经济优势。欧盟2008 年后密集出台北极政策文件,加紧对极地资源的竞争,欧盟不仅从北极国家进口原油和天然气,而且欧盟88%的铁矿石也产自巴伦支海地区,欧盟已经把北极地区作为欧盟能源多元化和安全战略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