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五次评估报告,以更多的观测和证据证实全球气候变暖,认为从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约0.85℃,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至少已上升到过去80 万年来前所未有的水平。报告进一步证实了人类活动和全球变暖的因果关系,人为影响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约为一半以上。同时,报告还指出了减缓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性,只有采取积极行动,才可能实现2℃全球温升目标。
2014年9月2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联合国总部召开,旨在为2015 年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全球气候新协议协调意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使、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峰会主旨发言中明确表态: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将以更大的力度应对气候变化,主动承担与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
2014年11月12日,中美两国发表了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了2020 年后各自应对变化的行动目标:美国计划于2025 年实现在2005 年基础上
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减排28%;中国计划2030 年左右二氧化
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此前,欧洲理事会首脑峰会10 月24 日确定,欧盟2030 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在1990 年基础上减少40%。中美及欧盟减排目标对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新协议有积极促进作用。2014年12月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10 次缔约方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会议原定12日闭幕,由于各国对最终决议草案仍存有分歧,延迟至14日才闭幕。利马会议取得了一些进展,就2015 年巴黎会议协议草案的要素基本达成了一致,但围绕气候谈判主要议题的实质性争议并未得到解决,这些
难题将留给明年巴黎气候大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