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而言,清洁发展机制是目前参与国际碳
市场的重要途径,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我国要抓紧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我国拥有不容置疑的发展权,而另一方面,能源密集型工业的发展带来资源环境的紧张,也带来碳的高排放量。但是,“
碳交易”进入国人视野也不过是2005 年之后的事情,人们对
碳市场、
碳金融普遍知之不深,对其重要性、必要性和影响力缺乏了解,企业、金融服务中介等市场参与者对其关注程度并不高。但是随着2013 年底全国各
碳排放交易试点的纷纷启动,碳
排放权、碳交易、碳资产、碳金融等词汇纷纷进入国人视野,在碳交易法律
法规和市场机制的共同推动下,在各省市发改委和碳排放交易所的不懈宣传和推广下,七个初步成型的地域碳交易市场正在蓬勃地发展,尽管它们在不同程度上经历着碳交易立法、
碳配额分配、核查、履约、惩罚机制等
问题的困扰,但在这过程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中国人在
节能减排实现机制上探索和创新的魄力,众多中国企业也在2014年的第一期履约大考中,逐渐找到
节能减排对于企业发展的经济价值。
在国家层面,不仅“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 年~2015 年)”已经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列入中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之一,而且在2014 年8 月15 日发改委印发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责任考核评估办法》中,更是进一步将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区(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这意味着,
碳减排在
政策支持和保障方面已取得极大的进展,中国政府对节能减排的决心和承诺可见一斑。
在地方层面,国家发改委在2010 年7 月选择了广东、天津等13 个地区开展低碳试点工作,支持各地进行低碳发展的探索和尝试。2012 年11 月,国家发改委又开展了第二批地区低碳试点,选择了
北京、
海南、上海、海南等29 个省市继续推进低碳地区试点的工作。目前,中国已确定了6 个低碳省区试点和36 个低碳城市试点,低碳发展的实践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除此之外,国家确定了
深圳、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湖北和重庆七个省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为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累宝贵经验。目前,湖北是继欧洲、中国广东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碳市场。2014 年,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为3.24 亿吨,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企业涉及
电力、
钢铁、
水泥、
化工等12 个行业。
具体到电力行业,7 个碳交易试点都将电力行业作为首要控排对象,除湖北外,其余6 试点均发布了碳排放量化和报告指南。根据此前各试点发布的控排企业名单,共有1 家电网公司和155 家发电企业被囊括其中。发电企业中,广东包括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在内共有85 家、湖北24 家、天津17 家、上海14 家、深圳8 家、北京7 家,唯一的电网公司来自北京试点。1 电力行业作为碳排放的大户和碳减排的重要行业,极大地影响着碳市场的流动性和有效性。
碳市场的初步建立和运行,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尽管目前国内金融机构普遍对涉入碳市场保持观望态度,但2014 年仍然有不少银行、基金推出围绕碳排放权设计的金融产品为低碳领域的金融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中浦发银行主承销的10 亿元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据和兴业银行武汉分行发放的碳资产质押贷款,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实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