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由中国经营报社主办的“2023中经能源科技创新发展
论坛”在京如期举行。
在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室主任、副研究员朱彤发表了《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保障能源安全》的主题演讲。朱彤指出,完全理解能源转型逻辑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一方面,要正确认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能源的关系;另一方面,能源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效率和脱碳之间的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
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与此同时,能源高质量发展也成为能源领域的关注热点。
在朱彤看来,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工业的粮食”。从能源角度来看,高质量发展是以更少的能耗生产更多的GDP。但是,能源高质量发展并不等同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朱彤说,“能源的高质量发展是能源要有效率,这是前提。能源生产、传输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效率应该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题中要义。我国‘双碳’目标提出后,脱碳成为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和约束条件,并且这一约束条件要持续到2060年。因此,平衡效率与脱碳的关系对能源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至关重要。因为在应对气候变化日益迫切的舆论下,我们在实践中很容易陷于‘为脱碳而脱碳,或者为减碳而限制发展’,从而走向能源高质量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反面。”
与此同时,要处理好降低经济发展的“能源成本”与降低能源发展成本(提高效率)的关系。“比如,近几年我国连续降电价,本意为了降低经济发展的能源成本,但实际上降低经济发展能源成本更有效的方式应该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降低能源成本。”
锚定“双碳”目标,推动能源转型,需要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在朱彤看来,新型能源体系是以
电力为核心的系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指出:“大电源、大电网”与“分布式”兼容并举、多种电网形态并存,共同支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不过,朱彤指出,这一论述并没有解决实践中的
问题,最终也难以走向报告所描述的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实践必须解决“集中”与“分散”谁为主,谁为谁服务的问题。
政策和改革都要围绕这个“主”来进行、推动和突破。
“未来电力系统肯定是以分布式为主,集中式是为它服务的。”在朱彤看来,如果政策不围绕分布式去突破和解决体制机制的障碍,实践中大概率会“以集中式的方式”整合分布式能源资源,从而导致“集中式系统”与“分布式系统”都不能以最优的方式演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过程中,能源安全也一直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朱彤认为,能源安全的底层逻辑变化需要新的能源安全战略思路。
朱彤指出,2021年全球能源危机给予我们一个警示:能源安全底层逻辑可能已经变了。“全球天然气和煤炭价格暴涨成为能源危机的最突出特点,天然气和煤炭取代石油成为能源危机的主角。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取代地缘政治成为能源安全的新风险。”
2021年部分地方出现的“拉闸限电”便很好解释了上述问题。朱彤进一步表示,“2021年,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导致能源需求增长,包括煤炭需求大增。而在电力供给侧,全球水力发电和风力发电受天气影响,导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升反降,进一步加大了对燃煤发电或燃气发电的需求,从而导致短期内煤炭和天然气需求大幅反弹,煤炭和天然气供给能力难以在短期做出反应,导致国际煤价和气价在2021年上半年暴涨。”
朱彤认为,能源转型导致能源供给中化石能源
市场空间日益下降。这一逻辑必然会抑制化石能源投资。2014—2020年,全球化石燃料投资额减少了50%。但是,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越来越高,而可再生能源供给却因天气影响存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需要足够的化石能源作为“备用”。然而,能源转型对化石能源投资的抑制和不确定性必然损害这种“充足性”,进而导致国际化石能源价格出现剧烈波动。这是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内在逻辑导致能源安全“新”风险。
关于能源安全战略新思路的思考,朱彤指出,未来我国能源安全将逐渐由油气进口依存度安全转向电力系统稳定供应安全。

“未来70%以上终端能源直接和间接来自于电。极端天气对电力系统的冲击成为最重要的安全风险,且极端天气频发,难以预测。在这种情况下,要大幅度提高能源系统的韧性,而不是不计成本地保供。”朱彤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