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2030年碳达峰、2060年
碳中和及自治区碳达峰等目标,各地积极以降碳为总抓手,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结合数字化发展趋势,深化低碳试点建设。2023年9月28日,
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围绕
政策背景、碳中和、碳核查、碳资产、
碳交易及绿色低碳发展等多个内容,在广西
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双碳”能力建设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班,能源动力与环境工程学院副书记、教授卢森主持了开班仪式,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碳中和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党支部书记陈锦焕作为专家受邀担任培训专家进行《数字经济助力碳中和创新》专题培训。
陈锦焕在培训课上先介绍了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和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背景,结合对数字经济的理解和发展趋势,围绕国际碳
市场碳交易规则,对国际国内的政策及工作部署进行整体分析。通过探讨城市的
碳排放监测与管理平台搭建,陈锦焕对碳排放监测评估进行详细的技术分析,分享了关于碳排放数字化管理系统构思。
不久前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方案出台,对范围内的进口产品开始征收碳关税,对国际贸易模式和碳
减排格局产生巨大影响,陈锦焕围绕碳边境机制下企业
碳管理策略对
碳金融进程、企业碳排放管理、新能源减排模式、上下游供应链
碳足迹评估等进行综合分析。早在2017年,陈锦焕在接受清远日报采访时就提到要构建好区域绿色金融的监管和交易机制,推进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如今CBAM国际形势下,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更有助于企业积极应对碳关税。此外,CBAM将倒逼国内的生产企业进行新能源低碳技术的开发和碳排放潜力的挖掘,各种减碳
认证机制和
碳市场规则也将不断完善,企业应做好碳管理工作积极应对挑战。
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正在为碳中和创新提供重要支撑。碳中和技术创新是实现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关键,关键技术突破将会加速碳中和的进程。随着碳捕集利用与储存技术的发展,能源生产和工业过程将会减少大量的碳排放,氢储能技术应用场景的扩大为燃料电池汽车及电力系统的储能等都带来突破性进展。其他碳中和技术也在不断得到突破和创新,未来可以实现更高效、更低成本的碳中和,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