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
市场(以下简称“全国
碳市场”)是以二氧化碳
排放权为交易产品的市场,是我国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的重要
政策工具之一。全国碳市场是世界上覆盖碳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年度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截至2023年9月28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超2.8亿吨,累计成交额超142亿元。除
碳配额外,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还可以使用一定比例的国家核证自愿
减排量(
ccer)来完成履约义务。在暂缓受理6年后,CCER机制有望于2023年年内重启。
碳配额交易火热,碳价屡创新高
全国碳市场履约周期为两年,目前正处在第二履约期中,配额清缴截止日期为2023年12月31日,履约义务覆盖2021年和2022年度的碳排放量。主要交易主体是市场中2000多家发电企业。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碳市场交易逐渐活跃,挂牌交易和大宗交易量价齐升,挂牌交易综合价格突破76元/吨,大宗交易均价突破70元/吨。
下半年碳价的快速上涨主要是受履约季各项政策推进影响。重点排放单位每年产生的碳排放量不仅需要自己报告,还需要进行
第三方核查,并提交相应的排放报告与核查报告。根据政策要求,2023年重点排放单位须在6月30日前提交其2022年度的排放报告与核查报告。
在6月完成核查后,企业能清晰了解其第二履约期的排放情况。结合3月份发布的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法,可以明确了解自身碳排放账户的盈缺情况。一些配额缺口较大的企业自6月底核查结束后就已开始在市场中寻找可用的配额,以便年内按时完成履约。
7月,生态环境部下发《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2022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相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本年度履约期的安排,并要求注登机构于8月11日完成配额发放工作。8月中旬开始,我们观察到市场开始实质性活跃起来,8月15日挂牌交易成交价突破70元/吨,并在后续两周持续冲击新高。
8月25日,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通知,自2023年8月28日起,增加碳排放配额年度标签。此前市场只有一种碳排放配额交易产品,现在重点排放单位可以交易“碳排放配额19-20”“碳排放配额21”“碳排放配额22”三种年份的产品。与此同时,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也编制了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
行情来反映每日碳配额整体的价格情况。
由于该项政策的出台,碳配额价格在8月底出现小幅回落。经过对新政策的学习及交易策略的调整,9月中旬碳配额价格继续上涨。9月27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收盘价为76.13元/吨,创下开市以来的又一新高,三种年份碳配额成交价均超75元/吨。
CCER有望年内重启,如何衔接绿证机制?
全国碳市场中另一个重要的交易产品是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a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CCER)。CCER可以理解为相对于规定的基准情景,项目活动避免/移除了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作为全国碳市场重要的补充机制,CCER的重启,不仅可以缓解配额市场中配额惜售的情况,同时还可以使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到碳市场中,激励低碳产业发展。
目前来看,CCER重启前涉及的几项重要准备工作都在稳步推进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有望在2023年10月正式发布。这一文件的发布也将正式奠定CCER重启的基础。CCER交易设施已经基本准备完毕。未来新签发的CCER减排量将在
北京绿色交易所统一进行交易。目前新的交易平台正在组织用户开户,交易功能还未上线。CCER注册登记系统也同时验收完毕,系统管理机构设立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新旧系统正在对接过程中。此外,审定与
核查机构的
认证还未正式开展,或将待《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后再进行认证。
业界最关心的首批自愿减排
方法学可能将于近期发布。生态环境部对于首批方法学的要求是社会期待高、技术争议小、数据质量有保障、兼具社会和生态效益。根据市场讨论,目前最有可能在首批发布的方法学包含四类项目:光热发电、海上风力发电、造林
碳汇、红树林植被修复。这四类项目体现了对先进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对高生态效益项目的支持。
由于两类并网发电项目有很大可能在CCER机制范围内,市场参与者担忧CCER将与绿证机制产生冲突。因两项政策都是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绿色溢价的支持,若没有明确的衔接协调机制,可能影响CCER项目开发进程。
根据7月发布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来看,其基本原则中要求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应当具备唯一性。同时在项目业主申请项目登记时,须提交项目业主对项目唯一性负责的承诺书。根据《管理办法》的解释,“唯一性是指项目未参与其他减排交易机制,不存在项目重复认定或者减排量重复计算的情形”。由此可见,生态环境部认为不具备唯一性的项目不应开发为CCER项目。而绿证机制此前也出台政策,强调对可再生能源
电力的全覆盖。两项政策如何衔接还未可知,最终答案或在《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后揭晓。
保证数据质量将成为碳市场建设重点
要想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首要任务是要继续扩大纳入行业。全国碳市场或将在2030年前分批次完成覆盖8个行业,用市场机制支持“双碳”目标的落实。虽然当前履约期只覆盖发电行业,但预计在“十四五”前后市场将扩容至
水泥、电解铝和
钢铁行业。
同时,市场也会适时引入有偿分配机制,并逐步提高配额有偿分配比例。在市场交易比较稳定后,还将引入更多交易主体,如机构投资者,来帮助活跃市场以形成更加合理的碳配额价格。
长期来看,市场将伴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逐渐从“强度”控制为主,过渡到“强度”和“总量”双控。配合着逐渐收紧的碳排放基准值与不断迭代更新的低碳和固碳技术,碳价未来长期看涨。
在此过程中,数据质量是碳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
配额履约市场方面,生态环境部将建立碳市场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定期核实和随机抽查工作机制,加强对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核查技术服务机构、咨询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同时具体要求重点排放单位每月对关键参数进行检测,通过环境信息平台存证,保证排放数据质量,并对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定期评估,向社会公开评估结果。
自愿减排市场方面,将加强对CCER减排量产品质量管理。一方面,方法学的发布将由生态环境部主导,并秉承“成熟一个,发布一个”的原则,而非暂停受理前的由审定机构进行批量审定。生态环境部将掌握方法学的发布节奏与方法学质量。另一方面,将强化项目业主和第三方机构责任以及市场监督管理。从这两方面保证减排量质量,规避国际自愿减排市场中出现过的项目公信力遭质疑的情况。
随着全国碳市场建设的继续推进,未来可以期待一个更加有效,有更高社会参与度的全国碳市场,并通过这个市场形成更加合理的碳价水平,以此助力中国
碳减排技术的发展,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顺利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