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国坚定不移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有力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十三五”期间,我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
节能提高能效、推进碳
市场建设、增加森林
碳汇等一系列措施,应对气候变
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
碳排放持续下降,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快速增长的局面,为我国实现碳排放总量提前达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截至2019年底,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2%,比2005年降低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3%,均已提前完成 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此外,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 工业增加值能耗2019年比2015年累计下降超过15%,相当于节能4.8 亿吨标准煤。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60%,新能源 汽车销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的55%,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多 的国家。此外,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上逐渐形成优势。截至 2019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为7.9亿千瓦,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的30%,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均居世界首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技术水平和制造规模处于世界前列。风电整机制造占全球总产量的41 %。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与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的愿景。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提供了支撑。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全国各行业都进一步加大了节能
减排力度,上海、
海南、
江苏、广东等多地提出将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的目标, 国家
电力投资集团、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大唐集团等多家企业明确表示将提前实现碳达峰,推动实现碳达峰的形势已经基本形成。
总的来看,能源转型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的基础。目 前,我国化石能源消耗的年增长率在2%左右,而水电、核电、风电 生产总量增幅在10%左右,化石能源消耗的增量完全可以由低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相对低碳的化石能源)等能源的增长来满足。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十四五”期 间,我们若能进一步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提前实现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消费行为和消费内容转型,将有可能推动实现提前达到排放峰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