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取得了哪些耀眼的成绩?目前还有哪些问题待解?下一步绿色金融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是什么?

2023-9-25 15:45 来源: 访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作者: 王遥

  三年前,中国向世界作出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三年间,围绕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金融业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金融力量。

  回顾过去三年,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绿色金融取得了哪些耀眼的成绩?目前还有哪些问题待解?下一步绿色金融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是什么?如何进一步引导金融精准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围绕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

  《金融时报》记者:今年是“双碳”目标提出三周年。三年来,金融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哪些标志性的成果和突破?

  王遥:在实现“双碳”目标的推动下,中国坚持以绿色金融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通过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此过程中,绿色金融发挥了重要杠杆作用,有力支撑着我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从顶层设计思路来看,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绿色发展指引下,绿色金融发展主线进一步明晰。2016年,人民银行明确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基本内涵。2021年,人民银行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银行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项目提供低成本融资。目前,人民银行正积极研究转型金融相关标准,首批拟覆盖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农业四个领域,未来将尽快形成科学和明确的支持框架,并提供规范化转型计划的信息披露要求,以保障转型标准对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性。

  从市场发展角度来看,我国逐步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为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消费升级注入新的动力。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蓝色金融以及对个人碳账户探索成为当下金融机构的关注重点。同时,转型金融工具不断丰富完善。

  此外,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是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2017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批准七省(区)十地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积累了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宝贵地方经验。

  《金融时报》记者:目前我国逐步形成了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未来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还应从哪些方面发力?

  王遥: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市场飞速发展,为更进一步推动实现“双碳”目标,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应用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比如,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绿色市政债、绿色融资担保基金、绿色建筑保险等创新产品的应用范围和场景仍需提升;在ESG相关产品方面的创新实践较国际市场也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是随着我国高碳行业转型的深化,应大力推动转型金融工具创新发展。首先,要把转型债券发展与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各地区推动的转型金融标准、目录相互衔接,为市场主体转型融资提供明确的产品边界。其次,要进一步强化发展转型类债券的配套机制,尤其是信息披露、外部评价等,能够更好地为转型目标的科学性及转型效果评价提供更便捷的机制与平台。再次,要发挥好激励政策的支持作用。

  三是创新气候投融资工具,全方位引导资金流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建议可以采用混合融资模式,搭建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体系,利用有限的公共资金撬动更多的私人资本流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积极推动私人资本在完善的气候投融资框架内探索金融工具创新,促进私人资本投资回报与风险合理分配。此外,还应积极鼓励创新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工具和气候友好型金融服务,灵活设计损失分担和风险补偿机制分散气候金融风险。

  《金融时报》记者:有机构测算,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所需要的资金量巨大。金融应该如何引导资金精准流向绿色低碳领域?

  王遥:当下我国支持实现“双碳”目标仍持续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引导更多的公共和私人资本流入绿色低碳领域迫在眉睫。

  从投资角度,金融业可发挥政策标准的引导作用,通过建立明确的技术规范和约束框架,如低碳或可持续发展目标、目标实现路径和考核评价指标等,为投资市场提供价值标尺。此外,还应通过打造绿色金融产品、推广绿色金融服务、运用金融科技等手段开展风险动态管理,并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积极开展环境风险分析和环境压力测试,以提高防范与化解转型风险的能力,减少投资者因气候风险、环境风险等所导致的损失,激励投资者开展绿色低碳投资。

  从融资角度,金融业需持续发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能力,提升金融产品的多样化,进一步扩大市场的应用与选择范围,为绿色低碳项目融资提供多种选择。金融业应通过多种形式的产品,有效撬动民间绿色资金流入,推动国内绿色产业发展。此外,金融业需要为低碳减排相关技术的优化开发与商业化应用提供重要支持。

  《金融时报》记者:金融业应如何进一步健全绿色金融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王遥:除需大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之外,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需持续推动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有效衔接。首先,需要完善转型金融顶层设计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转型金融标准体系、碳核算体系、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激励约束机制、评价体系等相关标准,逐步出台转型金融相关政策,与绿色金融顶层政策形成有效衔接。其次,建议监管机构健全环境风险压力测试体系,推出相应风险管理方法和应对工具,充分发挥数字化手段建立起健全的碳排放数据采集、碳核算、碳账户管理和评价体系以及相应的数据库。

  二是大力推动国内市场ESG主流化,将ESG风险管理的能力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金融机构应将环境、社会、治理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融入绿色金融活动的全流程中,实现投前风险识别与分类,投中差异分配与管理,投后动态监控与追责。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ESG识别与管理能力的提升,有效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服务水平与效率。

  三是金融业应积极开展绿色可持续发展相关培训,可通过与高校、智库等机构进行合作或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内部培训等形式,培养并储备绿色发展领域的专业人才。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