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在第五届外滩金融峰会“全球可持续发展与中国行动”全体大会上,第三期外滩绿色金融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主题为“中国转型金融发展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发布报告。报告重点围绕转型金融标准、碳核算和信息披露、相关激励
政策、支持转型的金融产品和工具、公正转型等转型金融的五大支柱展开分析,并聚焦金融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金融支持部分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案例,居民绿色环保生活方式转型、可持续金融能力建设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
转型金融对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更高
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是识别、评估和管理气候和环境机遇与风险的重要工具。相比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支持项目和经济活动更为复杂,量化目标更多,因此转型金融对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更高。报告提出,目前我国碳核算和信息披露还面临部分困难,如基础数据获取难、核算标准模糊、激励机制不足、披露指南不够细化,核算方法不统一等。
就碳核算而言,报告建议,下一步,要坚持“循序渐进、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原则,遵循“试验区先行并带动其他地区,由自愿逐步走向强制”的路径,着力从数据、标准、能力和激励等四方面入手,推动金融机构碳核算持续高质量开展。
对于强化金融机构气候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建议,一是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制定金融机构碳核算标准和压力测试指引;二是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夯实环境信息披露的数据基础;三是加强宣传培训,提升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专业能力;四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环境信息披露的激励约束机制。
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
气候变化及其相关政策调整,将导致家庭、企业、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面临较大冲击,对物价、产出等宏观经济指标也有直接影响,给央行货币政策、金融稳定政策带来挑战。
报告对气候变化如何从多渠道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展开分析,一是气候变化会对宏观经济形成较大影响;二是气候变化会影响金融机构和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三是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增加了货币政策决策困难;四是气候变化会对金融稳定造成较大冲击。
201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金融管理部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创新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货币金融政策支持绿色低碳创新的实践。报告对我国碳
减排支持工具的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开展发挥了显著的“信号”引导作用。
报告表示,围绕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货币政策工具和金融监管政策,既有共识,也存在一些争议。在相关理论基础、传导机制、执行效果、国际协调等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包括碳价变化对自然利率、货币政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空间和力度等重大
问题。
报告建议,完善相关理论基础,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工具框架,充分发展包括
碳排放权交易
市场在内的多种市场和工具,与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进一步推动转型金融发展的九方面建议
报告提出,实现双碳目标,要落实实现净零排放的动态年度目标,平衡好与经济合理增长的关系:一是整体双碳目标应落实为阶段性动态目标,有清晰的时间表、路线图;二是早期目标不宜过于激进,需保持GDP合理增长,以便为净零排放投资筹集必要的储蓄,并增加就业。
结合理论探讨与国际国内最新实践,报告就发展转型金融提出九方面政策建议:一是推动转型金融标准尽快出台;二是有序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碳核算;三是强化金融机构气候环境信息披露;四是丰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型和非价格型政策和工具;五是科学制定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政策;六是探索支持公正转型的投融资机制;七是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的金融支持力度;八是推动居民绿色环保生活方式转型;九是不断提升绿色金融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