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ESG债券领域在以稳健的速度扩容。最新数据显示,目前ESG债券占全球债券的比例为5-6%,而三年前仅约2-3%,类似转型债券的品种创新彰显了ESG债券领域的蓬勃生命力。
作为参与全球ESG债券投融资的外资机构,如何看待不同国别间的转型金融工具创新?面对转型债券的发展起步,绿色债券领域是否已经进入到了“瓶颈期”?投资者如何做到平衡“绿色溢价”与客户收益回报标准?中国绿色债券、转型金融领域发展处在什么水平?未来全球固收
市场将面临什么环境?......针对前述
问题,新华财经专访了瑞士百达资管固定收益首席投资官尚睿闻(RaymondSagayam)。
尚睿闻表示,“只有供求关系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才能创造更多的新型工具。对于中国市场而言,绿色债券领域发展已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后续转型债券的发展也势必有望将成为全球市场的优质‘范例’。未来,更多渠道可以为企业带来ESG领域的资金支持,也将给予全球投资者更多优质配置选择,对固收市场而言是非常积极向好的信号。”
ESG债券领域不断创新相关数据供应覆盖面亟待提升
全球ESG债券领域持续成长,不仅体现在规模的攀升,还体现在相关产品的类型越来越丰富。尚睿闻表示,“最开始是绿色债券、社会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随着时间推移,现在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展势头较强,这类债券通常有特定的考核指标(KPI),除此之外还有市场关注的转型债券。”
从融资端来看,优质ESG项目的推进还需要加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相互配合。
“两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形成合力,比如说在和公司进行接触和对话的时候,可以为公司融资提供组合方案,也可以各部门联合对话企业。”尚睿闻解释称,以债券发行为例,许多公司需要频繁地回到市场上(再融资),周期大概是每3-5年。因此,这是与公司接触和对话的绝佳机会,通过与公司的密切互动,可以将权益和债券业务结合,能让投资者在介入改善公司ESG表现方面取得更好的业务推进效果。
再从投资端来看,目前ESG领域投资对于市场参与者的要求日趋严格。
尚睿闻介绍称,“几年前说到ESG投资的话,一般投资者都是采用排除法,即如果一家公司从事了某些不符合ESG的业务或项目,那么他们就不能够作为投资标的。然而,随着市场及其参与者对ESG领域的了解和实践不断增加,投资机构需要逐步从单纯的排除策略,转向参与、介入企业。”
“事实上,排除法是非常容易的,难的是去接触和介入这些公司。从排除投资转向协助转型,实现转型和介入齐头并进,这对投资者来说是较大的挑战,因为深度了解某家公司的ESG状况,需要深度、繁复的沟通。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于拥有优异调研能力、与企业沟通密切的投资机构来说,也是一种甄选优质资产的机会。”尚睿闻称。
基于此可以看出,ESG领域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数据覆盖不足和数据标准不统一。
首先是有效数据的覆盖面不足。“比如,机构关注一些中国企业是否值得投资,市场上的ESG数据供应商可能只能提供其60%的数据,那么剩下的40%怎么办?如何进一步填补投资信息和数据的空白?这是目前需要投资机构需要客克服的
难题。”尚睿闻认为,对于外部数据的过度依赖也是非常危险的,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可以进行参考,但是不能把外部数据当作决定性因素。
其次是地域间数据标准的不统一。“比如,不同主权国家、不同行业对于绿色债券的信披标准不尽相同,细化到如何使用募集资金方面也可能不一样,这对市场投资机构是一种挑战。”尚睿闻表示,投资者需要深入研究不同规则,从而在实践中获得回报,这在整体ESG投资领域均是如此。
绿债供给趋势平稳 “绿色发行溢价”挑战考验投资机构配置能力
绿债市场规模不似前些年的“井喷”,目前进入平稳增长阶段。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减少至每年4500亿美元,对比2021年的高峰回落约20%。而2023年一季度的绿债新发行量已反弹回升至大约1400-1500亿美元的水平。
从融资成本来看,“‘绿色溢价’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公司债市场,”尚睿闻解释称,虽然绿债市场发展已经基本稳定,但发行人还可以受益于较低的债券收益和利差,一般来说绿色溢价大概是5-10个基点,主要视乎发行人的具体情况。不过,主权债发行的绿色溢价会小一些,它更加接近传统的收益率曲线。
而对于市场投资者来说,“他们还是非常青睐具有绿色资质的公司发行人,对于相关领域的投资需求依然十分强劲,因为过去几年‘绿色溢价’稳定地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受此激励,发行人确实还能从‘绿色溢价’中受益,且有动力去寻求这方面的机会。”尚睿闻进一步指出。
另一方面值得关注的是,发行时的“福利”对于存续期管理的投资经理而言,却是一种挑战。尚睿闻表示,“如果初始债券收益比较低的话,那么它和传统债券相比,总回报也会较低,这就使得投资经理面临更多的压力,在投资当中要更好地配置绿色债券和传统债券比例,确保最终能为客户取得适当的回报。”
“而且我认为,不同于前些年(择券相对简单),今年以及未来几年,机构对于优质绿债的甄选考量将愈发重要,二级市场表现是客户更看重的部分,这也对投资经理提出更高要求,即如何在发行人的绿色资质和回报前景之间取得平衡。”尚睿闻补充道。
全球固收资产步入“复兴”初期中国债券吸引力获多因素支撑
谈及外资参与境内债券市场的体会,尚睿闻表示,“瑞士百达可以说是投资于在岸债券市场的外资机构先行者,大概八年半以前就开始参与境内市场。我们对中国债市这个全球第二大债市的发展很有信心,相信人民币债券也会成为全球债券投资组合结构性的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债市的主要优势体现在相对价值的吸引力。尚睿闻解释称,“不能直接比较不同国别间的收益率绝对值,而要将中国债券的收益率,换算成美元或者是欧元,这样可以看出中国债券的潜力。比如5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4%,若换算成美元,是大概5.4%的水平,这显然比同期限美债收益率具有吸引力。”
另一个优势是,中国在岸债券市场与其他风险资产或其他国家的债券市场相比,呈现出偏向负相关的特点,即受到外界扰动的敏感性不高。“我们在构建投资组合的时候,一是看波动性,二是看关联性,这两点偏低的话,对于构建债券或多资产投资组合都是非常有利的特点。”尚睿闻表示。
此外,中国债券市场不断推进的对外开放举措和中国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也是吸引更多外资参与的重要因素。
市场准入方面,中国债券市场经历了从RQFII(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到CIBM Direct(内地银行间债市的直接投资渠道)到债券通的渠道创新,市场准入便利性、透明度、流动性都在不断提高。同时,中国债券也被纳入大多数国际债券指数,这些因素均使得投资者对中国债券的需求呈现出积极向好的趋势。
回顾全球债券市场的表现,2022年,多数资产类别都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股债“同跌同涨”,这类现象不利于资产配置。“稳健的资产配置需要股债保持负相关性。今年初开始,当市场关注点从通胀转向增长,市场便开始恢复股债这种负相关的关系。在资产配置中,这将成为资金从其他风险资产转向债券的有力论据。哪怕只是全球1%的资金流动,也会牵涉到几万亿美元。全球债券新一轮的牛市,或许只是刚刚开端。”尚睿闻称。
展望2023年第四季度,基本面压力仍是市场主导力量,或带动各国通胀水平有所回落,整体环境对债市非常有利。尚睿闻表示,“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固定收益的‘复兴’,因为过去几年欧美国家债券收益率都非常低,有的甚至为0或负值,但是从结构上来说这是不可持续的。经过了近两年的不断加息,不少主权债券出现大幅重新定价,而全球股票市场又在不断下跌,以至于出现股票回报和政府债券收益持平的情况,这让全球债券成为近10年来估值非常有竞争力的资产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