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10次缔约方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开幕。经过20多年的尝试,各国纷纷承诺在明年召开的巴黎气候大会上签订一份新的气候协议,以确保2020年后继续进行
减排。
尽管中美在气候谈判上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其他各国在如何细化新协议基本要素等核心
问题上尚无实质性进展。不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严重分歧,发达国家之间的分歧也较为明显。对于即将举行的巴黎气候大会,以下几个问题不容回避:世界第三大
碳排放经济体印度会积极行动吗?
发展中国家能获得多大的补偿?发达国家会提高减排力度吗?
五年前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国没能就全面应对温室气体排放达成协议。五年后的巴黎气候大会成了考察国际社会是否愿意应对气候变化的首个契机。不同于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计划于巴黎气候大会上签订的新协议旨在约束所有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此次利马峰会主要是为巴黎气候大会打基础、定框架。在利马,各国将力争就碳排放量达成一个全球性的协议,继而于2015年在巴黎正式签署,并于2020年正式生效。
气候变化的风险已经刻不容缓,在应对全球变暖的斗争中已经没有时间可以浪费。秘鲁环境部长马努埃尔·普尔加尔在利马大会开幕式上说,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行动起来并将全球气候升温限制在摄氏2度的可能性很快就会消失。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最新报告指出,今年前10个月的全球平均气温,较20世纪同期均温摄氏14.1度高出0.68度,创下1880年有纪录以来同期最高温纪录。尽管还剩2个月,2014年很可能成为史上最热年度。
这一事实加剧了利马谈判的紧迫性。根据计划,各国还需要在2015年3月提交自主减排计划,再由多国进行审核、讨论、协商,为减排新协定的达成做好充足准备。各国之所以在巴黎气候大会之前提交减排提议,是希望能够建立互信,不想再重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覆辙,导致届时拿不出一份可供商讨的协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