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南合作指的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展的各种经济技术合作活动 (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地理位置大多位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分,因而称为南南合作)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简称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主要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截至2020年11月,中国已经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因此在“一带一路” 倡议下开展的国际合作与南南合作高度重合,作为南南合作的创新型探索,“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开展南南合作的典范。南南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推动国家间的双边或多边技术合作和经济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与环境、中小企业发展、人才资源开发、健康教育等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气候合作是其中的重点领域,也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继续推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发 展中国家实现低碳发展的行动和举措备受关注。同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探索平衡经济发展和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的实践探索中更加容易被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与参考。中国在推动低碳转型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所取得的进展与所积累的知识、 技术、人才和综合性解决方案都将在南南合作和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具体而言,可以将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国家战略规划与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和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协同。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纳入“一带一路” 合作框架;明确合作援助的领域、方式与规模等;推动我国绿色低碳理念与先进的低碳技术和产业借助南南合作和“一带一路”平台“走出去”。研究制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
减排南南合作的重点任务和需求清单,针对碳达峰和碳中和重点领域,推动低碳基础设施、低碳工业园区、低碳能源、低碳
交通、低碳建筑、气候金融、低碳产品和服务贸易、低碳能力建设、低碳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合作与联动发展。完善与创新“一带一路”建设与南南合作中关于气候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建设。借助已有的政府间合作平台以及亚洲基础设施银行、丝路基金、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等渠道,通过政府援助、国际贸易和投融资等灵活手段,动员政府、企业、国际机构和社会组织等不同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广泛利用和借助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项目的宣传手段和平台,让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我国低碳建设的进展和成就以及气候援助内容及努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