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作出的迟来的、不忠诚的承诺让印度政府理直气壮地对减排说“不”,体现在媒体报道中就是没有给予中美气候协议足够的重视。
今年11月份的
北京APEC会议上,中国和美国这两个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此番举动引发世界各国热议。声明中,中国承诺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
碳排放量达到峰值,而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减排目标,这一声明让世界第三大排放国印度极为诧异。事实上,这对印度的减排任务施加了很大压力,世界希望印度应想方设法担当起减排的责任。
当然,即使按照已被遗忘的《京都议定书》——这个允许到2012年到期而无需在任何地方续约、明确各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条款,减排无疑是一项全球性责任,这就要求印度采取一些具体行动来减少污染。印度作为一个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国家,承担这项责任应该义不容辞。但是印度会承担起这项责任吗?
也许将目光投向印度媒体对中美气候协议的反应,我们就可以找到这个
问题的答案。但是,浏览整个印度媒体就会发现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几十种语言的印度媒体报道重点不尽相同。让我们从印刷媒体和视听媒体上关注一下英文媒体,将其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来分析。印度的英文媒体对于中美气候协议看起来似乎并没有过多反应。
然而,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事实。例如,两大代表性英文报纸,《印度时报》(The Times of India)和《印度斯坦时报》(The Hindustan Times)都以署名文章回应了中美协议。《印度时报》称,这项协议意味着“印度要从容地实现自身的减排目标,更确切地说应专注于适应和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全国总能源结构中所占的份额。”只字不提本国采取什么减排行动。
11月12日出版的《印度斯坦时报》文章说:“环境部将在下周与来自政府内外的专家进行一系列的磋商,为12月的利马气候峰会制定相应战略”。但更重要的是,它特别指出,即使美国做出了承诺,这“意味着它的排放到时候还是1990年的碳排放量水平,比1998年京都议定书签署时它告诉世界的要高得多。”
或许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作出的迟来的、不忠诚的承诺让印度政府理直气壮地对减排说“不”,体现在媒体报道中就是没有给予中美气候协议足够的重视。
而《印度教徒报》(The Hindu)看到了中美气候联合声明更深远的影响。在其11月14日的社论中提到:“欧盟在中美协议后,提出到2030年在欧盟范围内使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减排至少40%……上个月这三个主要排放大国出台的气候声明,会对其他主要高碳排放国家起到示范效应,督促各国在即将到来的利马谈判和最终的巴黎气候大会中提出各自的配套措施。其中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巴西将尤其受关注。”
另一份全国性报纸《印度快报》(The Indian Express)则以类似的方式辩解。像新德里电视台(NDTV)和Zee新闻网这样的电子媒体也普遍认为,印度在中美达成气候协议后面临着更大的减排压力,虽然Zee新闻网也表示,“印度应选择减缓降低碳排放量,而不是放弃经济增长,设定一个减排峰值年限。”
或许《Mint》报的言论是迄今看到的最有远见的,它说:“现实情况是,如果印度要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和消除贫困,那势必需要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大幅扩张,而一直以来印度经济增长的致命弱点恰恰在于以制造业为首的高碳排放工业。随着印度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并进入高速增长的轨迹,碳排放量还将持续增长。而我们没有别的路可走。”
它接着说:“目前,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全球的29%……而美国占15%(实际上是17%),印度是接近于6%......基于这些让人清醒的资料,中国作为人均GDP超过印度四倍、GDP总量几乎是印度5倍的大国,在努力减轻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加入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行列肯定是天经地义的。”
鉴于印度媒体所强调的这些事实,我们还能期待印度采取具体措施减少碳排放量么?
好吧,这是另外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