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至5月,我国共发行绿色债券3784亿元,存量规模达1.7万亿元

2023-7-19 10:11 来源: 金融时报 |作者: 张弛

  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最新披露的数据,2023年1至5月,我国共发行绿色债券3784亿元,存量规模达1.7万亿元,居全球前列;同时,二级市场交投活跃,全市场绿色债券参与交投754只,规模5800亿元,市场积极性持续提升。

  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制度的逐步完善,也与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作为密切相关。其中,评估认证机构作为重要“看门人”,在为绿债发展保驾护航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日前,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以下简称“绿标委”)组织18家通过注册的评估认证机构完成了2022年度自查工作,形成了《2022年度绿色债券评估认证市场运行及相关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并予以发布。从去年9月至今,绿债“看门人”交出了首份年度“答卷”。

  绿标委表示,经自查发现,各家评估认证机构创新了多项亮点工作和产品特色,专业能力和评估认证水平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同时也发现,部分评估认证机构在评估方法制定、绿评项目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评估认证机构应对年度发现的自查问题引以为戒,持续建立健全内控机制、提升评估认证专业水平,严格按照《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行为指引(暂行)》要求合规开展各项业务。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对评估认证机构开展自查工作,有利于督促评估认证机构进行全面“体检”。评估认证机构应依规执业,进一步规范绿债评估的业务承接和评估流程,持续提升评估认证质量,共同维护市场秩序,把好绿债“准入关”,切实引导资金准确流向绿色低碳领域,筑牢绿色发展根基。

  八成绿色债券通过评估认证

  《通报》显示,2022年,国内全市场经评估认证的绿色债券共计416只,占全市场绿色债券发行只数的80%;评估认证总规模达7831.51亿元,占比89.56%。

  从产品类型看,2022年,绿色金融债券共发行73只,均经评估认证,规模总计3599.97亿元,涉及发行人50家;已发行经评估认证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共226只,规模2916.11亿元,占比90.7%,涉及发行人134家;已发行经评估认证的绿色公司债券共114只,规模1281.33亿元,占比75.1%,涉及发行人86家;已发行经评估认证的绿色企业债共2只,规模14.1亿元,涉及发行人1家。

  从评估认证业务情况看,市场集中度较高。联合赤道、中诚信绿金和远东资信合计认证只数占比79%,认证只数均在82只以上,第四名认证只数为16只,差异较为明显;联合赤道、中诚信绿金、安永和远东资信合计认证规模占比86%,单家机构认证规模均在1200亿元以上,第五名及之后认证规模在500亿元以下,规模差异较为明显。从存续期评估认证情况来看,联合赤道、中诚信绿金、安永、东方金诚信用和中节能衡准合计认证只数占比90%,这五家机构合计认证规模占比86%,与其前几年业务积累量较大存在一定关系。

  分析人士表示,受益于绿色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前述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评估认证机构业务得以持续增长。目前,通过绿标委审议的18家机构中,国检集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安融征信及大公低碳四家机构仍未开展国内绿色债券评估认证业务。其中,国检集团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由于业务集中于碳市场,债券市场参与者认知度较低;安融征信和大公低碳则因成立时间较短、进入评估认证市场较晚,竞争力有待提升。

  机构执业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

  “评估机构的注册名单是动态调整的,且绿标委对不同层次的评估认证机构实施分层分类的精细化管理,有利于形成激励约束机制,推动评估认证机构保持良性竞争态势,激励各家机构通过提高专业度、口碑等方式来明确自身竞争优势。”有业内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这也促进了机构建立更优的评估认证体系和方法,提升评估认证质量,从而进一步确保绿债的“绿色”属性。

  从执业水平看,2022年,前述评估认证机构新获得的资质主要包括:绿色债券评估认证业务资质,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标准(CCB)资质,国际可持续发展和碳认证(ISCC)资质等。与此同时,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去年全年新制定修改了30项制度,其中,77%为尚未开展独立执业的评估认证机构制定规则,制定修订的制度主要针对绿色项目的认证(方法、流程、独立性等)、专业人员的培养等方面。

  此外,评估认证专业队伍不断扩大。《通报》显示,2022年,18家机构共有审计、会计、环境领域专业人员565名,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大量人力资源。同时,大部分机构均有新入职专业人员,其中,业务规模靠前的机构新入职人员较多,当年共计新入职专业人员87名。从评估认证机构专业人员占比来看,除个别机构占比相对较低外,其余机构专业人员占比均达到六成以上,部分机构从事绿色债券评估认证业务的全部为专业人员。

  在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合伙人李菁看来,目前,境内绿债评估认证业务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如机构类型多样、认证水平参差不齐;参与机构过于分散,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监管部门正在指导研究完善评估认证标准,通过统一评估认证方法,提高认证报告质量,有助于切实发挥评估认证机构“看门人”作用。

  评估认证业务呈现多个亮点

  “通过2022年度评估认证业务自查发现,部分机构在政策文件理解、绿评项目属性、收费形式等方面存在一些瑕疵,个别评估认证项目绿评不够严谨、业务流程有待完善,但相关机构均积极进行整改,及时推动相关业务规范发展。”绿标委表示,同时,各家机构积极拓展绿色金融领域相关业务,参与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在促进绿色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

  去年以来,多家评估认证机构与企业、主承销商等市场主体一道,结合市场需求,共同推动绿色债券和转型金融产品创新,助力多笔首单绿色债券或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债券创新落地。例如,助力发行“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等主题绿色金融债;参与创新多单ESG首笔、区域首笔、绿色资产证券化等亮点项目,促进ESG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

  与此同时,有13家评估认证机构积极参与国内外绿色债券、可持续金融、转型金融等专项课题研究。参与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促进绿色资产标准的互认互通;多家机构通过专项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了评估认证专业能力。此外,评估认证机构积极组织举办中国责任投资论坛、中国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等活动,并发布《中国绿色金融政策分析报告》《全球金融机构环境与气候信息披露实践研究》《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评价导则》等多项研究成果,积极为绿色金融领域建言发声,共同营造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在地方生态价值核算、绿色金改试验区绿色创新等方面,也均有评估认证机构活跃的身影,以帮助区域发展融入绿色因素。同时,多家机构协助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碳减排、绿色信贷的遴选机制及标准,协助企业搭建ESG数据库、规划绿色发展路径等,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实现绿色发展。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