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金融机构围绕国家“双碳目标”和“绿色金融”
政策导向,积极探索金融创新,推出了诸多 “双碳”金融工具。其中,个人碳账户已经成为人民银行倡导鼓励、各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的金融会计创新焦点之一,它不仅有助于银行支付结算为“双碳目标”和“绿色金融”赋能,还有助于提高居民的
节能降碳意识。但在实践过程中,个人碳账户存在制度供给不足,行业标准不一等
问题,需要加强金融会计支付结算创新,从制度、标准、场景三个层面系统解决问题,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
个人碳账户实践的不足
(一)个人碳账户的计量未统一。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碳核算体系,量化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的计量标准。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标准、技术等,科学准确计量个人的碳减排,让个人减碳行为能科学合理量化核算。
(二)个人碳账户的计量缺乏权威性。目前,各地金融机构试点的个人碳账户存在“条”“块”互不联通、互不相认的问题,个人碳资产无法合法合理“流动起来”。
(三)个人碳账户挂钩的权益不够丰富。我国碳市场建设整体仍处于初期阶段,现在“个人碳账户”刚刚开始试点建立,倡导培养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尚不具备强制性,大多数情况与日常线上生活缴费等行为相关联。
对试行个人碳账户的建议
(一)要顶层设计先行,构建科学有效的制度及管理体系。首先,制定个人碳账户制度体系。建议出台《个人碳账户管理办法》《个人碳账户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及专项操作细则。明确全国个人碳账户的顶层设计、计量标准、技术规范、操作规则、业务流程、平台对接等,规范个人碳账户各参与主体的责权利,为个人碳账户体系的运行提供政策依据和保障。其次,成立个人碳账户管理及运营机制。成立国家层面的个人碳账户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建议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共同参与,统筹全国个人碳账户的生态建设。同时,成立工作专班,承担个人碳账户的管理和运营职能,扎实推进个人碳账户工作。再次,建设个人碳账户碳普惠系统平台。依托国家层面的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以及政府部门筹建的“数字大脑”平台,运用区块链、第五代通信技术(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建立个人碳账户碳普惠系统,实现统一采集、赋值、折算,构建个人低碳金融行为采集、展示、评价、应用体系,具备个人碳减排计量、核算、管理、交易、价值兑现等功能。在公平性与开放性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广泛对接各类个人碳账户、碳普惠项目和应用场景,尝试与北京环境交易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中心,以及商业碳积分平台对接,提升个人碳账户碳普惠系统平台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二)强化个人碳账户的三大标准化建设,完善个人碳账户项目管理体系。首先,建设个人碳账户“国家标准”。一是构建全覆盖的“个人碳账户生态环境大脑”。完善个人碳账户生态环境管理平台,强化多部门共建共享。二是制定“个人碳账户标准”。由人民银行牵头成立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个人碳账户标准工作组,按照“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原则,推动个人碳账户标准体系建设。三是探索开发符合中国国情的个人碳账户、碳核算方法。研究推出全国统一的个人碳账户信息披露指南,商业银行在经得客户授权后,依托绿色交易所的碳减排计算因子,基于交通、生产、消费、服务、生活等多源碳减排行为数据构建碳减排计量模型,以提升银行对个人碳减排贡献度计量的准确度。其次,明确个人碳减排计量标准。目前来看,个人碳减排形成的积分分布于各主管部门或第三方社会平台,无法实现互通、互认、互换。建议构建一套基于碳排放的数据采集、核算、等级评价和场景应用的个人碳账户体系,覆盖金融、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海洋、居民生活和林业碳汇领域,为市民的减碳行为画像,推进以数字化牵引的低碳化为主要目标的“个人碳减排数字控碳”工作。同时要明确个人碳账户的计量单位,形成全国大一统的计量,便于计量、核算、交换。再次,制定并切实落实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标准。要认真落实《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个人金融信息保护领域的顶层法律。个人碳账户平台建设,除了落实上述“三法一典”之外,还要落实执行好《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等众多部门法规、标准规范等文件。同时,要建立日常管理及操作流程,对个人碳账户金融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使用、删除、销毁等环节提出具体保护要求。
(三)丰富个人碳账务的应用场景。首先,有序推动个人碳减排场景接入与开发。个人“碳账户”积累的“额度”奖励如何兑现是大众最关心的问题,要按照“先易后难、可以复制、逐步推广”的原则,将个人衣、食、住、行、乐、用等生活中有效的低碳行为发为标准化的个人减排碳场景,推动个人碳账户、碳普惠与绿色低碳工作、各地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和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有机结合,提升公众对自身节能降碳行为的感知和碳减排“获得感”,为公众参与碳减排活动,提供多元化的路径选择。一是“共建”,由人民银行牵头农业、林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各行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各商业银行、社会第三方共同建立个人碳减排场景。二是“自建”,由各金融机构可自建零售金融端的生活应用场景。三是“合建”,由各金融机构与各自的合作方合作,不断丰富完善个人碳账户的经营策略,扩大和优化碳积分兑换使用范围,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引导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产品。其次,建立平台之间个人碳减排互通、互认、互换机制。要提升个人碳账户的普适性,要提高个人碳账户、碳资产的数据标准化“精细度”,推动个人碳资产在不同平台之间的流动,推进个人碳积分向碳资产转变,提升人们参与减排碳的积极性。再次,利用个人碳账户为个人融资增信。商业银行根据个人碳账户积分,对客户进行评级,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办理流程等方面提供差异化的优惠政策。人民银行可以根据商业银行碳信用工作开展情况,给予准备金率、再贴现、再贷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个人碳账户业务。
(作者单位: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宁波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