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迹”促使中国致力优化能源结构

2014-1-17 16:17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当下,碳排放已经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焦点,衡量一家好公司的标准已经不仅仅是成本、服务和质量,对碳排放的考量正成为提升公司品牌形象和竞争优势的价值要素之一,而精
碳管理的公司,也将在未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认可。
  由于我们越来越多地依赖碳燃料,而一吨标煤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3.7吨二氧化碳。我们发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迅速增加;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到今天的370ppm。如果目前使用矿物燃
料的趋势继续下去,到本世纪末二氧化碳浓度可能超过700ppm。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研究表明,这可能导致全球气候上升1.4至5.8℃,恶劣天气更加频繁,许多自然生态系统被破
坏。最近连续召开的国际气候变化会议上,要求各国迅速加快行动来,确保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稳定在500—550ppm。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全球能源需求,预计将在2000年至2050年间增加一倍。
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技
进步为支撑,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源战略,是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
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增进国际合作,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的贡献。
  在美国使用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的概念来评估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生态足迹是指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一个城市的生态足迹是指每年生产所需资源(食物、能源、原材料等)和吸收居
民废弃的垃圾所需的生物生长面积(耕地、森林和其他天然资源等)。不同国家或地区具有不同的生态能力(Biocapacity)。当生态能力不足以再生和吸收生态足迹时,社会就是不可持续的。全球平均
生态能力为5.4亩,发达国家或工业化城市则很高。
  全球贸易量在过去十年中增加了一倍以上,达到同期全球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六倍。相对廉价的能源助长了这一现象,而由此带来的气候变化则被放到了次要地位。据估计,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
带来的经济破坏约为85美元,所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实行“有价”排放政策变得很有必要。
  自从2003年英国提出“低碳经济”以来,这个概念逐步在全球得到传播和使用,成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时的一个基本概念。“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
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低
碳发展道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并正在逐步形成全球共识。低碳经济在中国还是一个探索性的话题,目前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正在开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研究。低碳经济要成为国家战略
还需要经过很多试点和示范工作,在这方面,企业在减少碳排放上所做的努力都有可能成为重要的贡献。
  中国的碳排放量从1990年到2005年,上升了131.153%,明显低于同期我国GDP的增长(325.52%),说明我国通过各种手段较有效抑制了碳排放。这期间,碳排放上升最快的是2002年以后的年份。2005
年我国碳排放总量为14.1亿吨碳排放量。如果不节能减排,在各国都不实施减排政策,即不实施任何气候保护政策、照常排放的情况下,到2019年,我国碳排放量约达到20.4亿吨碳,超过美国的20.2亿
吨碳,成为第一排放大国。到2050年我国约达到35.6亿吨碳,占世界排放总量的23.55%。到2100年约达到63.3亿吨碳,占世界排放量的27.7%,仍是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但人均碳排放和人均累计碳排放仍
较低,到2100年,中国人均碳排放量约为3.6吨碳,是美国的38.88%,日本的86.85%,仅比欧盟高出3%。低碳经济是中国发展的机遇,也是中国企业发展机遇。随着工业化的惯性发展,人均碳排放水平将
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越来越大的能源与环境压力,必然促使中国致力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经济发展模式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如果我国在目前基础上降低碳排放量,将导致经济增长衰退、人均消费降低,出现经济不安全因素。但是我国可以通过节能减排来承诺每年的排放量增加率低于GDP增长率,也低于过去碳排放的平均
增长率。其中一个方案是,如果发达国家承诺到2050年,比2000年排放水平降低10%,我国可以承诺到2050年,比不控制排放的情况少排放10%。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