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将对我国哪些领域造成不安全影响?

2014-11-25 08:50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我国气候变暖幅度明显高于全球,高温事件显著增多,干旱和暴雨洪涝事件频发,登陆台风偏多偏强。上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升高1.38摄氏度,升温幅度几乎是全球的两倍。1961年以来,我国高温热浪事件增多明显,本世纪以来更为突出,平均每年高温面积占全国27.4%,超过常年两倍。我国年降水日数减少,但暴雨日数增加10%,极易造成城市内涝和山洪地质灾害的短历时暴雨增多增强。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加剧,1997年以来,东北、华北和西南平均每年中等以上干旱日数,比之前分别增加24%、15%和34%。登陆我国台风比例显著增加,尤以近十年最明显。本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8个台风登陆,其中有一半最大风力达到或超过12级,比上世纪90年代增加了近一倍。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影响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重大工程安全、经济安全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将产生严重威胁,对国家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

       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利弊共存,以弊为主。近30年,因热量资源增加,我国南方双季稻可种植北界北推近300公里,冬小麦种植北界北移西扩20—200公里。然而气候变化也使小麦、玉米、大豆单产分别降低1.27%、1.73%和0.41%。同时,因水资源短缺,我国每年有1800—3200万公顷耕地受干旱影响,占播种面积12%—22%,且受旱面积不断增加。气候变化还导致作物生育期提前,生育期缩短,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危害程度加重。

       水资源安全: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安全带来不利影响。上世纪中叶以来,受气候变化影响,我国东部主要河流径流量减少。冰川退缩使青藏高原七大江河源区径流量变化不稳定。气象灾害频发降低水资源可利用性,导致北方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南方出现区域性甚至流域性缺水现象。

       生态安全:气候变化也是我国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物种迁移的重要原因。受气候变化影响,我国东北黑土和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东北黑土流失面积27.6万平方公里,黑土层以每年0.3—1.0厘米速度剥蚀;草原植被生产力显著降低,植被类型发生不可逆的改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降低,林火灾害范围和频次加大;物种分布范围改变,有些地区甚至出现物种消失。

       环境安全:气候变化对我国大气和水环境的影响日趋显著。2013年我国74个城市大气PM2.5浓度平均为每立方米72微克,是国家标准的两倍多,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7倍 多。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蒸发加剧,不利于水体污染物的扩散和消除,并间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出现了蓝藻暴发等严重污染事件。

       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对我国能源安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风速和风向影响风力发电,华北北部和东南沿海风速以每十年0.3秒/米的速度减小,风机发电量降低;1961以来,我国日照时数总体下降,特别是在夏、冬两季和华北平原,太阳能资源开发和利用受到制约;河川径流变化影响水电安全运营。气候变化对冬季采暖、夏季制冷等能源消费,气象灾害对能源生产和运输,都会产生显著影响。

       重大工程安全:气候变化对我国重大国防和战略性工程安全的负面影响日益凸现。气温升高将造成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普遍退化,严重威胁青藏铁路安全运营。三峡库区和上游区域发生的超标准洪水,会加大水库防洪、调度和运营风险,频发的暴雨事件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害大坝安全。气候变化对我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中俄输油管线、三北防护林等重大工程的安全运行带来风险,甚至可能引发重大环境事件。

       经济安全: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造成我国经济损失不断增加,威胁国家经济安全。本世纪以来,气象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年均达到1.07%,是同期全球平均(0.14%)的7倍多。随着经济总量增长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对我国经济安全造成的风险将日益增加,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安全运行,也会通过国际贸易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安全。(完)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