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方的人想必都对今年3月以来频发的沙尘暴印象深刻。4月10日,当沙尘暴席卷
北京时,遮云蔽月的黄,瞬间刷屏社交网络,被网友们戏称为是“沙子中掺了点空气”。就在近期,中央气象台还发布了今年第14轮沙尘暴预警。
相较往年,今年国内发生沙尘天气的频次为近年来同期较高值。但仍然不可否认,我国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所作的诸多贡献。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湿地与河湖保护修复、水土保持、土地综合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表示,下垫面有利于沙尘活动和气象条件有利于沙尘传输是今年沙尘天气偏多的原因。受蒙古国去年以来降水较少、地表大范围裸露、今年气旋强度偏强冷空气活动较多等因素影响,大量沙尘在高空西北气流的作用下,向下游传输沉降,叠加
内蒙古本地的沙源,影响了我国北方地区。
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必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环境质量改善的势头巩固住,有力有序推进实现“双碳”目标。
金融支持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在6月8日召开的第十四届陆家嘴
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绿色金融将在平稳实现“3060”目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事实上,近年来,以绿色金融发展为着力点,我国金融机构在积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融资支持。展望未来,金融机构还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和“3060”目标贡献更多力量。
金融机构可以创新更多产品和服务。
最近几年,“蚂蚁森林”在年轻人中火了起来,很多人甚至将定时收取绿色能量作为每天必做的打卡项目。随着年轻一代环保理念的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他们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探索经验,开发出基于客户和员工消费习惯的碳账户,通过记录使用者的低碳行为并将其量化,以积分的形式挂钩相应权益兑换,来鼓励更多人选择低碳环保生活方式。下一步,需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完善碳账户的功能和服务方式,拓展碳账户应用场景,将更多低碳行为纳入碳账户统计,以更丰富的权益来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林业
碳汇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创新。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要主动对接林业经营主体和林业碳汇投资主体的贷款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林业碳汇收储贷款、林业碳汇质押贷款、林业碳汇信用贷款等创新信贷产品,支持相关企业推进森林抚育工作,筑牢生态屏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贷款引导,带动高污染企业和行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有关绿色发展的
政策与制度不断完善。然而,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政策出台后,如何将其落实落细落到位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共同课题。就金融机构而言,要通过信贷政策和利率优惠等方式,将信贷资源向低碳环保领域倾斜,对重污染企业和行业形成一定的信贷融资约束。强化对重污染行业的研究,进而鼓励和推动重污染行业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和业务创新,加大环保投入。运用好人民银行碳
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货币政策工具,支持
碳减排重点领域发展,引导金融资源远离高污染的落后产能。
金融机构可以在支持企业开展对外合作中传播和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我国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同时也是我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依托。通过绿色“一带一路”的发展,我国的绿色丝绸之路理念得到广泛认可,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
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我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展了务实合作,共建和援助的绿色项目发挥着显著引领作用。金融机构应该抓住绿色“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积极支持外贸企业发展绿色低碳产品和
节能环保产品的进口,逐步减少对高碳产品的进口。政策性银行在提供援外贷款时,应多向绿色环保领域倾斜,支持受援助国绿色发展,共同为环境保护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