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探索建立区域碳标签制度的建议

2023-6-7 16:30 来源: 《参谋动态》 |作者: 赵锐、何诗妍、朱俊蓉

碳标签是将产品原料采购、运输、生产到销售全生命周期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进行量化,并在产品包装上以标签形式公示于众,从而引导低碳消费和绿色生产,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

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正积极发展碳标签制度,在食品、日化品、电子等产品中推广碳标签。碳标签制度在发达国家相继实施将驱动其成为进出口贸易的一种新型壁垒。在此背景下,建议对接国际标准,以碳标签作为生态价值转化的可视化载体,驱动低碳节能和绿色消费新场景营造,持续优化绿色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形成碳标签发展的成都模式。

01

碳标签对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具有很强现实意义

◆ 有利于深层次挖掘公园城市建设内涵。碳标签具有强大绿色基因,建立推广碳标签制度有利于让绿色低碳与公园城市包容、开放、乐观、创新的文化底蕴产生交互,成为城市最鲜明特质,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成都经验。

◆ 有助于推动城市形成新的消费需求。碳标签是生态价值转化的有效载体,可用于营造出更多可参与、可获得、可感知的低碳消费场景,刺激形成新消费需求,对推动区域经济稳定增长和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 有助于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碳标签措施可进一步推动供应链优化,挖掘企业节能减排潜力,帮助企业识别高碳排放环节,针对性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技术革新,对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助力企业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 有助于引领城市绿色生活新风尚。碳标签作为一张可视化的绿色通行证,可赋予公众更多绿色知情权,引导全民参与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提升城市绿色价值。

02

国内外在碳标签制度方面采取积极行动

从全球看,英国、美国、法国等主要国家相继开展碳标签行动计划。英国于2007年率先开展“碳减排标志计划”,成为开展低碳产品认证的先驱;美国、法国、瑞士等发达国家相继采取措施以减小碳排放对其生产和服务部门的环境影响,如欧盟二氧化碳之星、法国碳指数标签等;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确定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即“碳关税”)将于2023年10月起试运行,该机制将对全球进出口贸易产生重要影响,意味着区域外企业向欧盟出口货物时,也需要支付同样的碳配额。目前,采用政府主导、企业自愿参与、第三方认证等形式,碳标签认证体系已在全球43个国家或地区应用,主要分为数值型和减排承诺型两类。

从国内看,我国在碳标签标准化编制、产品认证等方面采取积极行动,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自2008年开始在碳标签标准化制定、产品认证等多方面采取行动,并由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低碳经济专业委员会负责实施,但碳标签措施尚未实现广泛应用。目前,深圳、广州、武汉等城市已开展碳标签团体标准、产品认证等体系研究,产品碳标签认证正从电子电器领域向交通出行、纺织、美妆、食品等领域拓展,但存在碳标签发展领域覆盖面不广、碳足迹评价标准体系缺乏、国际贸易市场认可度低、碳标签实施下边际成本增加等问题。成都正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和低碳试点城市,可先行开展对接国际标准的碳标签行动与制度研究,探索建立碳标签认证体系,助力推进“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和城市低碳发展。

03

推动成都建立区域碳标签制度的几点建议

以碳标签驱动空间结构优化,探索生态权益机制设计

定量评估城市碳源与碳汇平衡反馈关系,以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社区等生态细胞规划与建设为抓手,以碳标签标注其减排潜力。例如,通过建立园区、社区碳排放清单,揭示排放结构和排放特征,体现园区用地增加值,以标识形式反映,纳入园区(社区)绩效考核、争先创优等工作;通过遥感影像反演、地面监测等手段对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川西林盘等开展碳汇潜力核算并以标识反映,为后续源-汇间建立动态平衡关系、谋划生态价值转化中生态权益机制设计、探索生态补偿标准奠定基础。

构建本地特色化碳标签体系,推动“成都创造”“成都生产”“成都服务”品牌塑造

通过碳标签推动供应链绿色转型,深挖企业节能减排潜力,推动区域内特色终端消费产品先行先试。例如,围绕郫县豆瓣、蒲江猕猴桃、温江酱油、彭州九尺板鸭、金堂羊肚菌、双流老妈兔头等地理产品标志、有机产品标志和绿色无公害标志,开展碳标签设计与生态标识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低碳产品或绿色产品标识体系,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推动生态衍生服务路径落地实践。

完善低碳认证激励机制,促进碳标签示范推广与惠民工程有机结合

深度融合“碳惠天府”机制并在其共享平台上集成积分兑换、品牌推荐、绿色福利、优惠赠券等功能,通过整合各类商家赠送营销,享受购买成都区域特色品牌产品或服务优惠,持续拓展兑换场景。鼓励企业参与碳普惠联盟建设,对自主、自愿参与低碳认证的企业或平台给予一定补贴、税收优惠和审批支持。鼓励企业开展碳标签产品认证和技术服务,使用户享受低碳认证产品,为政府提供各行业低碳排放智能化监测数据服务,有效赋能智慧城市建设。

设计以碳标签为牵引的低碳服务场景

植入生态体验、健康文化创意、生活美学等功能,拓展多功能叠加的高品质生活和新经济消费等低碳服务场景,营造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城市文化。例如,以生态公园等为依托,开展固碳能力突出的碳汇林培育,标识其产生的碳汇价值,通过转让碳汇指标形成生态补偿价值;开发旅游观光属性,建设农业生产、育种、观光和科普教育基地,产出绿色无公害蔬菜、水果和粮食,通过本地化碳标识推向市场。

设计不同组织和机构服务的认证基准线

通过调查不同组织或机构用能面积、人员组成、资源能源利用状态等属性,探索构建碳标签认证关键指标体系,确定碳足迹核算结果等级划分基准线,建立不同组织和机构碳标签标准互认机制。以标识推动近零碳机关、近零碳学校、近零碳场馆建设,探索公共机构作为碳标签实践的先行示范区,持续完善公共机构绿色采购政策,营造绿色健康的办公场景,在全社会推动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探索推进碳标签国际和国内标准互认

通过对进出口商品进行大数据分析,摸清进出口商品碳排放结构,紧密跟踪发达国家碳标签、碳关税最新动态,开展碳标签出口贸易预警机制设计。建立和完善进口商品国内碳标签认证的实施路径和方案,设计符合区域发展现状且与公众需求相接轨的碳标签准则,重点突破碳标签信息沟通不够、对比不强的瓶颈,助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