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整个地球似乎经历着一场严重的“高烧”。这场地球的“持续高烧”导致冰川消融——森林大火——动物流离失所。桩桩事件,令人心痛。而有一种生态系统,却在默默地帮我们“降温”,它就是——湿地。
湿地几乎涵盖了陆地上所有相对固定的,天然或人工的水体,还包括了水深低于六米的海域。湿地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型。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沿海滩涂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池塘、水库、水田等。
作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自然综合体,湿地又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呢?首先,湿地中植物种类丰富,是全球最大的碳库,它可以固定碳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加强温室效应的影响,使地球表面温度逐年上升,而湿地里的植物可以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锁”在湿地里,这在固碳
减排、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其次,湿地有着降温增湿的功能:湿地作为多水的自然体,能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在增加局部地区的空气湿度、调节气温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例如,城市湿地的存在,能够显著降低其周边环境的气温,对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具有明显作用。
最后,湿地还能够蓄水防洪,缓解干旱洪泛。湿地就像海绵一样可以吸收和储存多余的降水,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而在干旱季节,湿地又能释放储存的水,推迟和延缓干旱灾害发生。
然而,随着气候变暖加剧,湿地及其发挥的重要功能正在受到影响。全球气温升高使得更多的水进入全球水循环,改变了大气环流。变化的气候,势必会影响生物的生存繁衍,更会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运作,从而引发湿地的退化。
保护湿地不仅是保护强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更是保护人类自己。202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正是我们不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同年的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我国湖北武汉首次承办,这也正是国际对中国参与全球生态治理贡献所做出的肯定。
我们气象部门,也在为保护湿地健康,做着点滴贡献:气象部门通过湿地生态气象服务系统,积极寻找气象条件与湿地环境变化之间的科学关联,为破解野生动物的迁徙繁衍提供科学依据;在湿地植被生长黄金期,开展大规模人工增雨作业,为湿地“解渴”;在湿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当地气候和生态变化进行评估,定期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预报,并形成了以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作业、森林防火气象服务、生态影响分析评估等生态保护服务产品序列。相信以我们的能力,一定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