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生活垃圾分类与碳减排主题峰会举行

2023-6-1 16:41 来源: 羊城派 |作者: 王俊伟

5月30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助力无废城市建设”——生活垃圾分类与碳减排主题峰会在东莞滨海湾举行。

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东莞市城市管理科学学会、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东莞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专班、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暨南大学环境学院、广东鑫平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等单位和企业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出席此次活动。

东莞垃圾分类综合排名全国第15名

生活垃圾分类是整个处理过程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双碳”目标的实现。在收集过程中对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分类,对可利用的部分进行回收和资源化再利用,可直接减少垃圾运输、处理过程的碳排放,同时也减少了垃圾发酵腐烂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实现碳减排。此外,生活垃圾分类将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助推“无废城市”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广大群众民生福祉和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东莞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市,在深度城市化以及高质量发展格局下,坚持“科技赋能+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城市特色,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生活垃圾分类,减少碳排放,进而赋能“无废城市”建设以及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很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东莞市城市管理科学学会理事长刘选安在致辞时表示:该学会结合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和无废城市的创建情况,谋划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助力无废城市建设”的主题活动,并以生活垃圾分类与碳减排为命题进行了综合研判、走访调研和院校交流,旨在为城市管理和绿色发展提供信息和数据支撑。

据介绍,近年来,东莞始终坚持把生活垃圾分类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按照“三化四分”要求,强化政府主导功能,调动“条块”两个维度,统筹“城乡”一体推进,以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为切入点,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加快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

截至目前,东莞完成了松山湖园区、滨海湾新区、莞城街道、东城街道、南城街道、万江街道以及全市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工作,并推动28个镇30%以上村(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初步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城乡一体化管理系统,2022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7.6%。在省住建厅历次评估中,东莞稳居广东省19个地级城市第一、第二名;在住建部评估中,东莞市稳步提升至全国76个大城市第15名。

会议提出,当前,东莞迈入“双万”城市新征程,对城市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城市精细化的管理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变革。面对挑战和机遇,科技赋能城市管理是一个很好培育城市发展新格局,提升城市首位度和城市能级需求、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法宝。

垃圾分类助推“无废城市”建设

会上,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三所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詹龙圣,湾区数字生态产业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彭双峰,暨南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陈达等多位专家学者就城乡融合发展生活垃圾分类与碳减排、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助推“无废城市”建设、“碳中和愿景与城市管理应用”、智能科技赋能有害垃圾处置和碳减排等主题进行了发言和交流。

专家学者们表示:东莞的高质量发展应该要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协同,将强化产业支撑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与各平台的竞合中与时俱进、群策群力。要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与城市科学管理,建设绿色繁荣、低碳集约、循环利用、公平包容、安全健康的有温度、有包容性城市。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陈达表示:垃圾分类工作和无废城市建设本质上都是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扎实推进东莞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相关部门在工业、生活、建筑、农业等领域全面落实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要营造政府、企业、市民等多方积极参与的“无废城市”建设氛围。同时,东莞应持续加强与各界的沟通和交流,以垃圾分类示范创建和无废城市积极打造为契机,全面深度推进共赢发展合作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全力以赴做好碳减排和垃圾分类这些关键大事和民生好事,大力推动全域双碳经济和城市管理迈上更高发展台阶,谱写低碳生活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在高质量发展目标牵引下,在“百千万工程”推动下,东莞城市发展已经从“以产聚人”转向“以城引人”,湾区数字生态产业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彭双峰表示:城市管理建设要以“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为核心,要坚持一体推进高水平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效能管理,一体打造生产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通过规划和管理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发挥存量资源的价值与效用,注重绿色发展禀赋的开发和科技创新的应用,实现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当下,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无废城市建设全面推进,东莞的生态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市民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将进一步得到提振和巩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是巩固拓展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的重要举措,是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同时,扎实推进东莞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在工业、生活、建筑、农业等领域全面落实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营造政府、企业、市民等多方积极参与的“无废城市”建设氛围,将有助于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深入实施。

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

近年来,东莞牢牢抢抓“双碳”战略和“无废城市”建设新机遇,把深度城市化作为城市建设和科技管理的主攻方向,全力打造东莞未来城市管理新标杆。2022年以来,东莞市生态环境局着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完成《东莞市“无废城市”建设方案》编制,同步配套制定建设工作制度及“无废城市创建启动年”工作方案,同步召开创建国家“无废城市”动员会,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在建立健全有害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方面,东莞市采用“镇收集+市收贮”收处模式,各镇街(园区)负责将辖区内各产生源的有害垃圾收集至临时贮存点,再由市统一采购的有资质企业前往各临时存放点进行收运处理,全市设置750个有害垃圾专用投放收集箱,建有34个有害垃圾临时存放点、1个有害垃圾收贮转运中心,配备专用收运车42辆。其中,有害垃圾收贮分拣中心是由鑫平公司在市城管局指导下建设并运营。在有害垃圾收运环节,鑫平公司作为东莞市有害垃圾运输处理唯一指定服务商,以其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为东莞有害垃圾收运处理作出了有力的贡献。

针对鑫平研发的全国首个有害垃圾生态链服务平台,东莞市城市管理科学学会重点进行了调研。鑫平在数字技术方面研发的系统平台,囊括了有害垃圾生产管理系统、有害垃圾收储大数据调度系统、有害垃圾移动信息平台等在内的信息智能化系统。目前,该平台成功申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示范项目“东莞市有害垃圾收贮智能化云平台建设及应用示范工程”,为科技创新引领垃圾分类作出了表率,为学会课题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样本。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