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电动船舶系列一》中,关于电动船舶行业的细分赛道已经分享的比较多了,所以本篇就不再赘述了,本篇将着重分享电动船舶行业的行业现状、发展前景以及未来的
市场空间。
1.行业现状
2.行业前景
3.市场空间
4.相关上市公司
5.独家核心提示
一,行业现状
1. 电动船舶“ 三电系统 ”是核心设备,是技术升级的主要方面
电动船舶的核心系统构成包括三部分:船用电池系统、电控系统和
电力推进系统,技术升级主要围绕“三电系统”展开,包括电池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组网与控制技术、推进器等的持续优化,致力于降本增效,一方面要降低电池等成本占比较高设备的成本,另一方面提升产品力以增强驾乘体验,实现适宜场景下船舶加速向电动化转型。
2.在全生命周期经济性维度下,电动船舶在部分场景已具备成本优势
按照船舶营运年限30年、电池寿命10年开展电动船舶和燃油船舶的全生命周期经济性测算,包括客船、集装箱船两种场景。以百吨级客船为例,尽管初始购置成本高于燃油客船,但运营成本低,电动化收回增量成本周期仅5.1年;3000吨电动集装箱船造价较高,收回增量成本周期增加,且仅适宜短途固定航线运算、并受制于现阶段充换电配套较为薄弱,经济性并不明显。
3.中国纯电动船舶发展较晚,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快
中国的船舶电动化推进略晚于国外,且最初以锂电池替换蓄电池、应用于小型游船为主,推进功率和电池容量较小。随锂电技术发展、国家环保
政策出台、相关规范颁布,2017年以来电动船舶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目前纯电动船舶已近300艘,大型50余艘。
二,行业前景
1.“ 双碳”驱动下,中国电动船舶产业迎接快速成长
全球减碳背景下各国开始发展电动船舶,国外发展较早,国内尽管发展较晚,2013年首批纯电动船舶投入使用,且主要应用于民用领域,但在“双碳”战略驱动下,叠加锂电在新能源汽车等场景的快速渗透,电动船舶相关技术逐步成熟、电池造价降低,产业迎来发展机遇期,包括各类船舶制造商、电池厂商纷纷入局,尤其是2020年以来呈现提速发展势头。
以中国内河船舶数量为基础,当下电动船舶保有量渗透率仍不足1%,低基数下未来中期将有望实现高增速,在具有政策支持、排放要求高等内河的适宜场景快速渗透。
2. 电动船舶在船型、场景方面愈加丰富, 电池容量快速增长
中国市场的电动船舶应用区域相对集中,主要在内湖、内河、岛屿以及近海港口等,但船型不断丰富,包括小型邮轮、客船、渡船、干散货船、公务船等。展望未来,中国内河区域的船舶电动化仍充满潜力,内河场景的电动化已在快速增长前夕,政策发力叠加技术成熟将带来电动船舶渗透率曲线的上翘。
3.电动船舶替代已有提速之势
近年来随国家层面加大对新能源应用的推广力度,船舶电动化比例亦开始提升,从电动船舶市场规模看,2021年达94.8亿元,同比增长13%;从电动船舶锂电池出货量看,2021年同比增速达100%,达151.2MWh。此外,根据公开招标数据,新能源船舶保持同比高增。锂电在新能源汽车的加速大规模应用实现技术的降本增效,有望提速渗透至船舶领域。
三,市场空间
1.全球市场
以全球商船数量为基础,预计电动船舶保有量渗透率有望从2022年的0.6%提升至2025年的2.0%,2030年达到14.6%;电动船舶市场规模有望从2022年的7.8亿元提升至2025年的89.6亿元,CAGR达126%,2030年可达432.5亿元。
2.国内市场
以中国内河船舶数量为基础,预计中国电动船舶保有量渗透率有望从2022年的0.3%提升至2025年的3.4%,2030年达到21.9%;中国电动船舶市场规模有望从2022年的11.9亿元提升至2025年的162.5亿元,CAGR达139%,2030年可达370.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