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浮华与喧嚣的背后

2023-5-29 15:02 来源: 中国环境

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也是紧跟时代和潮流的前沿。继“智慧园区”“数字园区”“绿色园区”“生态园区”之后,在碳中和目标的驱使下,零碳概念成为时尚,“零碳”成为产业园最时髦的前缀。“双碳”目标提出后的两年多的时间内,各种“零碳园区”如雨后春笋,“零碳园区”的投资热情高涨,各参与方也趋之若鹜。热炒“零碳园区”的背后,却呈现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零碳园区”的提法从何而来?

在官方的双碳“1+N”政策体系及各种正式文件中,并没有出现过“零碳园区”这个名词。例如在《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出“打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等。在各个省市的双碳相关政策中,也提出了打造“低碳园区”、创建“近零碳示范区”等。

零碳园区实际上也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零碳排放园区或者碳中和园区,即园区的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相互抵消。可以说从概念层面,当前所谓的“零碳园区”仍存在标准的缺失和概念的误区。

各参与方的如意算盘

尽管大部分所谓的“零碳园区”空有名头,效果更是参差不齐。但在实践中,各级政府和企业对于“零碳园区”的热情则是非常的高涨。细品起来,真是“满嘴的主意,满心的生意”。顶着“零碳园区”的光环,都各打各的如意算盘,最直接的是为源网荷储、风光储氢以及多能互补等提供了应用的场景。

“零碳园区”的参与方包括地方政府、投资方、运营方、设计方、建设方、设备供应商、能源数字化业务服务商等。

从政府角度说,“零碳园区”既可以作为对于“双碳”目标的响应,又可以成为地方的一张名片,当然最根本的目的还在于招商引资,尤其是对于新能源等行业发展的引擎之一。

除了政府之外,投资方也是“零碳园区”的推进者。目前的投资方以传统的新能源投资方为主,也有一些原有的园区、地产的投资商等,还有一些设备的制造商等。虽然都是投资“零碳园区”,但背后的投资方所打的算盘各不相同:有的是借着零碳的名头,获取新能源消纳场景,以达到获取新能源指标、投资新能源项目;有的以零碳的名义去获得园区建设之类融资的;有的以零碳的名义卖新能源设备的,比如风机、储能电池等。此外,建设方、设计方、设备商、服务商等都也成为推手,毕竟现在市场不景气,推动一个新的“高大上”的概念,跟风做业务总是好事,比如数字能源管理业务等,还可以冠以“零碳智慧园区”。

从园区碳中和的方式来说,基本上都会去从电网通过购买部分绿电的方式来实现碳中和,支付一些绿电的额外成本换取“零碳”的名头。当然,还有一些服务机构打着“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零碳建筑”等概念,用碳信用以碳抵消的方式按照PAS2060的标准实现“碳中和”,且不论这种做法仅仅是一种名义上的“碳中和”,还在于园区绝大多数的碳排放其实归属权都属于园区企业而非园区本身。

未来发展何去何从

双碳政策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意见》中就明确指出了工作原则第一条就是“全国统筹。全国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实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鼓励主动作为、率先达峰。”按照全球及我国碳中和的时间表,目前需要通过降碳、节能和循环化利用等迈向低碳园区,从低碳园区到近零碳园区,最后到零碳园区。碳中和的实现是需要统筹全局的,实现碳中和“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零碳园区的实现也是要随着碳中和目标整体的推进而循序渐进的。在中短期,“零碳园区”对于整个碳中和目标也仅仅是示范的作用,同样的资金投入、技术应用到更广阔的范围内,反而会取得更好的减排效果。

不管如何,存在即是合理。从园区的分类来说,商务办公型园区、物流仓储型园区、特色功能型园区、产城融合型园区、生产制造型园区等碳排放各有自身的特征,其碳中和路径也会有所不同。“零碳园区”的实践对于双碳领域的商业模式的探索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尤其是最然园区碳排放量占据我国碳排放总量30%以上,但基本上都是能源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摒弃所谓的零碳概念之外,智能微电网、风光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园区综合能源管理等新的业态也同样需要园区作为载体和应用场景是实践应用,为更广阔的应用于碳中和实践打下基础,起到示范和标杆的作用。

“零碳园区”的未来也必将会从浮华回归本源,符合经济性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少一分概念,多一分实际;少一点套路,多一点干货;少一些口号,多一些实干。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