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生态环境部举行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王志斌出席发布会,介绍生态保护监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发布会,通报近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展。
光明日报记者:
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请问在“昆蒙框架”达成后,中国将为实现该框架承诺的目标采取哪些积极行动?
王志斌:
谢谢您的提问。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
问题。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大家都知道,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生命,出现最原始的生命体是在35亿年左右,而人类出现不过300万年左右的事情。可见没有人类地球也会生机勃勃,但人类离开了地球又能走向何处。生于斯,长于斯,归于斯。迄今为止我们还看不到其他可行的选择。每一个物种也一样,都是与我们休戚与共的同伴,每一个物种消失都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一次警钟,当大家侧耳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我们就会深切地感受到,工业文明以来物质文明日益繁荣的同时,人类正生活在一个钟声四起的氛围中。因此坚持走生态文明之路,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们必然的选择,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责任,必须达成共识,积极行动。
今年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这个主题表达了世界各国将COP15达成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这一历史性共识转化为行动,携手开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局面的美好愿望。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昆蒙框架”重在落地见效。中国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实现“昆蒙框架”确定的目标贡献中国力量。具体而言,我们将主要从以下方面着力开展相关工作:
一是加快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
政策法规。我们正在制定新时期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作为中国落实“昆蒙框架”的重要举措。同时,积极推动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领域中长期规划,制定和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制度,指导各地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更新《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二是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需要系统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这些年来我们一方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陆域红线面积占比超过了30%,让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最严格的保护,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另一方面优化建设动植物园、濒危植物扩繁和迁地保护中心等迁地保护设施,完善生物资源迁地保存繁育体系。
三是强化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正在推动生物安全法的落实,建立健全生物技术环境安全评估与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健全国门生物安全防范机制,防范物种资源流失和外来物种入侵。加强重点区域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监测、预警、控制等工作,提升外来入侵物种管控水平。
四是创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机制。生物多样性有着极高价值,与人类福祉密切相关。我们将加强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规范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经营活动。在适当区域开展自然教育、生态旅游和康养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生态产品体系。
五是强化执法检查和责任追究。“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我们将持续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以及“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等专项行动,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监督和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近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一些地区违法食用野生动物和非法贸易活动进行了查处。
六是全面推动公众参与。今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场宣传活动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各地也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陆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宣传活动。我们将借此机会,普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和相关领域知识,切实提升社会各界的认知程度和保护意识。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良好氛围。“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在此,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协力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