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丹佛斯气候方案事业部施俊:节约下来的能源,才是最绿色的能源

2023-4-11 09:59 来源: 中国环境 |作者: 徐卫星

2023年4月7日—9日,中国国际制冷展在上海举办。丹佛斯(Danfoss)公司(以下简称丹佛斯)分享了其在绿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多款高能效、气候友好型产品悉数亮相。

丹佛斯气候方案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施俊接受中国环境报专访时表示:“要实现‘双碳’目标,同样需要重视能效在推进绿色转型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对中国市场最大的期待。”

作为一家成立于1933年、总部设在丹麦的全球性跨国公司,丹佛斯自1994年进入中国以来,便将中国视为第二家乡市场。2020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3个月后的2021年1月1日,丹佛斯合并两部门成立气候方案事业部。

“2015年,丹佛斯中国区销售额还不到40亿元人民币,但到2022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百亿人民币。 正是中国的宏观战略发展目标释放了能效提升、绿色转型以及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领域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丹佛斯在中国的业务提供了发展机会。”施俊表示,丹佛斯持续看好中国,并将长期在中国进行投资,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支持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能源效率被称为“第一能源”

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工业碳排放占全球能源相关排放总量的39%,建筑占28%,而交通则占27%,这三大领域节能减排的潜力巨大。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处强调了节能环保技术在关键领域的应用。在中国,我们常用‘开源节流’来形容增加收入的同时,要节省开支。这个中国智慧同样适用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源战略方向,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要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耗。”施俊介绍,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研究,要实现巴黎协议净零排放目标,有1/3需要通过提升能效(即节能)的手段来实现。能源效率被国际能源署称为“第一能源”,也是丹麦实现绿色转型重要的推动要素。丹佛斯愿意分享自身已被充分验证的绿色发展经验和洞察,以及在电气化、建筑、工业和交通等领域的能效解决方案,从而支持中国实现“双碳”目标。

以此次参展的丹佛斯 Turbocor® 天磁® 压缩机为例,这款产品在暖通空调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常规压缩机每分钟运转速度3000转,但丹佛斯 Turbocor® 天磁® 压缩机每分钟运转速度是40000转,从而以1/5的重量、1/4的体积,实现以比普通压缩机高40%—50%的效率完成同样的工作。 

日前,丹佛斯宣布正式完成收购德国博客公司。本次收购的完成是对丹佛斯相关解决方案的有益补充,形成合力后将通过气候友好型的高能效制冷和供热解决方案,加速脱碳进程。

据了解,博客公司二氧化碳压缩机、低GWP(低全球变暖潜值)半封闭活塞压缩机(二氧化碳和低GWP压缩机是指用于使二氧化碳气体或低全球变暖潜质气体增压并实现输送的压缩机)和冷凝机组不仅大大降低制冷剂替代成本,节约能源的同时,解决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余热:世界存量最大的待开发能源

丹佛斯曾发布的《余热:世界存量最大的待开发的能源》白皮书中指出,在2050年前通过实施行业耦合(即综合能源利用)等技术,对余热进行充分利用,进而实现净零排放,我们每年将有可能节省720亿美元。

“我们应该改变看法,将余热看作一种现成可利用的能源形式,而不是需要采取措施处理掉的废弃物。毕竟我们节约下来的能源,才是最绿色的能源。”施俊认为。 

据介绍,城市中,余热利用最可行的方案之一是作为热源,通过区域能源系统为附近的建筑供暖。目前,丹佛斯在中国已经有了成熟的案例。

如2015年以来,辽宁省本溪市通过丹佛斯区域能源解决方案逐步转化利用钢铁工业产生的余热资源。通过行业耦合,利用制铁炼钢余热为城市供暖,大大降低了城市的年度煤耗、节省了能源开支、改善了空气质量。再比如,2018年以来,丹佛斯海盐和武清工厂回收通风冷却工艺产生的余热,在增产22%的同时,厂内供热能耗下降7%,能源生产率三年间提升24%。在这些成绩中,余热回收项目的贡献度达到了15%。仅在2021年,两家工厂通过余热回收就节省了200余万元的能源成本。

据了解,2022年,中国能源消费量为157.65艾焦(1艾焦等于10万亿焦),同比增长7.1%,占全球能源总消费量的26.5%,能源消费量排名第一。

“中国余热利用的潜力和空间可想而知。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国目前政策和行业层面对余热利用的重视仍然不足。”施俊建议,如能出台更多有力的能效提升政策和规划,这对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各行各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总之,丹佛斯在中国的发展成就和经验是对中国市场巨大需求的充分证明。施俊表示,丹佛斯将继续推动技术的创新,开拓更多的领域和市场,为中国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