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今年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央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2023新年伊始,国家电投、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国家能源集团、华能集团、华电集团、大唐集团、中核集团、中广核、中
节能等多家央企提出了今年新能源方面重点任务和目标。
国务院国资委年初表示,今年推动央企新能源产业发展要成为“重头戏”。央企要科学谋划今年和未来一段时期新能源业务发展目标方向、重点任务、路径措施和工作节奏。重点布局新能源高端装备产业,大力发展大功率海上风电、高效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应用终端体系,推动新能源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多家央企加码布局新能源产业
1、国家电投集团
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国家电投清洁能源装机已达到1.4亿千瓦。国家电投提出,全力推进集中式电(热)力大基地(大项目)建设,做大做强用户侧综合智慧能源产业,率先突破绿电转化产业,创新推广协同与服务产业,加快构建融投业务新价值体系。
2月15日,国家电投举办全国首单绿色科技创新熊猫债成功发行答谢会暨境外绿色新兴产业推介会。国家电投国际业务部主任陈燕介绍,国家电投境外业务涵盖47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沿线38个国家)。境外发电装机容量868.3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比63.9%以上;境外在建
电力装机258万千瓦,储备1200万千瓦,全部为清洁能源和新兴产业项目。
2、国家能源集团
一些传统能源占优势的央企也在积极谋求转型。全球最大的煤炭企业国家能源集团今年将加大新能源发展力度,推进“宁电入湘”配套新能源基地一期光伏及
江苏射阳、
浙江象山、
山东渤中及半岛南海上风电等重点项目年内投产。同时,加大重点水电项目建设力度,
青海玛尔挡水电站年内下闸蓄水,金沙江旭龙水电站汛后大江截流;加快
安徽霍山、湖北松滋及青海同德等抽水蓄能电站工作力度。
3、国家电网
国家电网明确,2023年着力推动能源转型,坚持绿色发展,加快西北新型电力系统先行示范区建设,滚动完善推进实施促进新能源高效利用重点措施,完成8000万千瓦新能源并网任务。
4、华能集团
此外,华能集团提出,全力推进大基地开发、大力发展新能源、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国际化发展。华电集团要求,今年公司上下要牢牢扭住能源安全保障和绿色低碳发展两条主线,围绕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着力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央企新能源产业“一盘棋”
中央企业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国家队。截至2022年底,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已达7.6亿千瓦,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
1、资源整合,共建产业生态圈
今年1月,中央企业新能源智慧运维服务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京举行。中国华能分别与中国海油、中国
建材、中国船舶等13家中央企业签约。国资委称,这标志着中央企业新能源专业化整合从单个协调向整体推动转变,新能源管理从分散式向精益化转变,新能源运营从单兵突进向共享共赢转变,新能源发展从规模扩张向专业化、集约化转变。
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表示,在去年7月中央企业深化专业化整合工作推进会上,国资委强调鼓励中央企业加强方式方法创新,通过共建产业生态圈、构建行业云平台等多种方式推进专业化整合,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今年推进新能源智慧运维专业化服务合作,就是要通过强化资源的协同共享和智慧服务促进相关中央企业的合作共赢,探索专业化运营的新路径、新模式。
他认为,未来新能源业务将逐步向新能源主业企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对于专业运作水平高、集约化管理能力强、经营效益好的项目可以独立运行;对于偏离主业、运营成本较高、缺乏管理能力的项目应通过共享服务、委托代管、重组整合等方式开展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专业化运营与合作,加快打造产业融合、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2、协同发展,避免过度竞争
近年来,约半数中央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跑马圈地”、“铺摊子”和“一窝蜂”等
问题时有发生。国资委强调,要推动央企新能源产业发展形成“一盘棋”。有关中央企业要认真落实国家产业
政策和中央企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有关要求,结合自身功能定位、主责主业和资源禀赋,综合考虑项目所在区域、投资收益和资产质量,有序开展新能源投资运营,在新能源数智转型、专业运作、协同发展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中央企业新能源布局结构整体优化,切实形成合力,有效避免“一哄而上”、过度竞争。
国资委还要求,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围绕储能、先进输电技术、大型能源基地多能互补等制约新能源消纳的关键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攻关,以科技硬实力支撑“双碳”目标落实落地。要重点布局新能源高端装备产业,大力发展大功率海上风电、高效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应用终端体系,推动新能源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