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2014-11-8 19:13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城市化地区主要包括《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的东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个优化开发区域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冀中南、北部湾地区、哈长地区、中原经济区、太原城市群、东陇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皖江城市带、呼包鄂榆地区、关中—天水地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兰州—西宁地区、藏中南地区、天山北坡等18个重点开发区域,以及各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的城市化地区。

       优化开发区域。确立严格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建立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加快现有建筑和交通体系的低碳化改造,大力发展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加快产业园区低碳化建设和改造,重点工业企业单位产品碳排放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大力建设低碳社区,倡导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特别是煤炭消费总量,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等低碳能源。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提高沿海城市和重大工程设施的防护标准,提升应对风暴潮、咸潮、强台风、城市内涝等灾害的能力,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标准,重点加强对城市生命线系统与交通运输及海岸重要设施的安全保障,增强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防灾减灾水平,加强气候变化相关疾病预警预防和应急响应体系建设。

       重点开发区域。坚持走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经济发展的碳排放强度,加快技术创新,加大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发展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大力推动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开发应用。实施积极的落户政策,加强人口集聚和吸纳能力建设,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支持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在中西部地区加快推进低碳发展试点示范。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中部城市化地区要加强应对干旱、洪涝、高温热浪、低温冰雪等极端气象灾害能力建设;西部城市化地区重点加强应对干旱、风沙、城市地质灾害等防治。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