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银行业碳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2014-10-26 13:04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我国银行业在开展碳金融业务方面较为落后。目前中国在碳金融市场上主要进行的是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开发。发展中国家通过项目合作获得发达国家的节能减排技术和资金支持,促进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发达国家通过该合作,以远低于其国内减排成本实现碳减排目标,通过这种方式降低减排成本。

       兴业银行是国内首家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早在2006 年就前瞻性地与国际金融公司(IFC)签署了合作协议。之后,国内多家商业银行积极跟进,如北京银行与IFC 签订《中国节能减排融资项目的风险分担合作协议》,陆续在六个省市开发了十余个节能减排融资项目。交通银行、农业银行、浦发银行、工商银行等大型商行更是开展了自己的碳金融业务,并推出相应的碳金融产品。

       尽管我国银行业的碳金融业务开展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利润空间,但基于我国的银行业还处于半垄断状态的现状和我国还处于碳金融发展起步阶段的事实,国内银行业并没有深入挖掘碳金融业务,开展的业务相对单一,不够丰富,这主要是由于存在国内外两个方面的制约:

       一、国际角度

       1、缺乏碳排放定价权。中国在碳金融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交易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方面不成熟,不熟悉国外交易规则,在国际上缺乏发言权,对碳定价的影响不足。

       2 、市场结构单一。CDM项目的投融资、经核证的减排量交易以及金融中介服务是我国目前主要的碳金融业务,与发达国家多样化的业务种类相比,我国开展的项目显得相对单一。

      二、国内角度

       1、认识不足。国人对碳金融市场、低碳经济等新概念的认识不足,缺乏配合碳金融市场发展、促进低碳经济的前提意识。人的意识形态最终是由客观物质世界决定的,要想提高人们的低碳意识,并最终付诸碳金融市场交易的行为活动,就必须把碳金融业务具体化(如碳权证券化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探讨中。

       2、风险大。碳金融市场其发展本质跟气候相关,而气候是可预测但不可确定的,因此不确定性是其风险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国内的市场规模小、市场化机制程度不高、政策不完善等原因都对碳金融市场有较大影响。

       3、激励小。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企业、个人进入碳金融市场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弱。其主要方面为企业缺乏资金支持,个人缺乏对碳金融方面的认识。

      4、人才缺乏。国内缺乏配套的专业人才培训计划和机制,导致在碳金融领域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人才缺口导致国内碳金融发展难以为继。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国银行业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必然是单一化的、局域化的,并不能很好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