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碳普惠机制受多方关注,消费端碳减排潜力大、商机多

2022-11-15 10:17 来源: 第一财经

“通过数字化手段和现代企业运行机制,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广泛动员公众参与消费端碳减排”,这一多元碳普惠机制正在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中国方案。

正在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二十七次大会(COP27)的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大会期间,这一创新模式被广泛认可,“甚至有一些国家的参会代表找上门,希望将这一碳普惠机制引入其国家”。

这一机制好在哪里?在COP27“绿色生活,共建共享——倡导公众参与绿色行动边会”上,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介绍,近年来,低碳消费、生活绿色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他说,中国是人口大国,虽然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减排行为很微小,但所有人的低碳行动叠加起来,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就会形成相当庞大的减排量。

中科院2021年公布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全社会碳排放总量中,生产端占47%,消费端占53%。此外,联合国环境署相关报告也称,家庭消费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二;从中国碳排放结构来看,26%的能源消费直接用于公众生活。消费端减排潜力巨大。

“通过把数字与碳中和融合起来,用数字化促进绿色化、低碳化,就能实现1+1>2的效果。”杜少中说,不仅如此,消费端减排还会反过来促进、引导生产端的减排,给政府的进一步决策提供积极支撑。

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委员、绿普惠联合创始人孙东杰给记者举了两个例子:

今年9月18日,基于绿普惠云打造的山西省碳普惠平台——“三晋绿色生活”在“黄河峰会大河论坛”上发布。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共有9个场景企业接入,带动超过120万人践行低碳。

“我们帮助广汽丰田打造了车主碳账本产品——丰云绿动。”孙东杰介绍,借助这一碳账本,新能源车车主用车所产生的减排量得以量化记录。车主的减碳与售后服务挂钩,比如用减排量换机油、抵工时费等。目前已有5.4万车主加入进来,产生减排量1.5万吨。

孙东杰介绍,自去年8月25日全国低碳日发布以来,这一多元碳普惠机制为1400万用户建立了碳账本,以量化记录其减排情况。目前,已有10类减排场景,对接了17个减排应用,以及5个政府客户、24个企业客户。累计减排次数3.8亿次,产生减排量18万吨。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各地碳普惠类型多样,但各有优缺点,直接影响到消费端的减排效果。

在今天(14日)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媒体交流会”上,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执行主任、绿普惠创始人陶岚介绍,目前存在的碳普惠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政府主导(政府主体单一)的碳普惠机制、企业主导(企业主体单一)的碳普惠机制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元的碳普惠机制。

她分析说,第一种碳普惠机制的优点是公益性强、公信力高、理论基础强。但缺点是参与企业少、标准不完善、数字化程度低、公众感知度低、激励模式有限(依赖单一的碳市场或者个别合作企业)。

第二种碳普惠机制的优点是数字化程度高、公众参与度和感知度高,但缺点是公益性低。企业为自身平台维护用户服务,只能记录企业自身平台用户的减排行为,无法实现数据打通。标准不健全,无法实现交易。激励模式有限(仅依靠企业自身补贴)。

而第三种碳普惠机制主体多元、标准多维、数据互通、激励多样,解决了以上两种碳普惠机制所面临的问题。政府、企业形成合力,各参与机构之间互不隶属、合作共赢,共同推动全民绿色低碳行动。陶岚表示,多元碳普惠机制是新型的环境治理体系下碳普惠发展的新模式,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具体体现。

陶岚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多元碳普惠机制已经得到了中央和多地地方政府的认可,相关政策文件也都有明确的要求。比如,今年9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中明确提出,普及数字化绿色生活方式,推进远程办公、在线会议、公共出行、绿色消费的广泛应用,积极探索多元参与,可持续的碳普惠机制。

今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也肯定了各地政府探索开展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碳普惠,激励全社会参与碳减排。该年度报告还肯定了多家机构推动成立“碳普惠合作网络”,建立多元社会化参与机制,推动碳普惠更好落地的做法。

陶岚表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形成绿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绿色消费,这都需要人的绿色低碳行为的现代化。以数字化的方式实现减排场景全覆盖,形成用户个人全面的碳账本,这一模式应广泛推广和应用。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