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ETF规模破10万亿美元,中国碳中和主题风起

2022-9-1 14:48 来源: 第一财经 |作者: 周艾琳

上投摩根基金携手外资资管摩根资产管理,打造了《投资相对论》专栏,通过海内外投资专家的深度对谈,为投资者提供深刻的市场洞见。

全球的ETF市场规模在金融危机后就爆发式增长,资产管理规模由2010年的1.3万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10.0万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0%,中国境内ETF的规模亦迅速扩容。本期专栏,上投摩根基金指数及量化投资部总监胡迪将对话摩根资管ETF业务亚太总监兼亚太区直销及数字化业务总监司马非,畅谈全球ETF发展趋势,并展望中国ETF市场和碳中和主题发展机遇。

摩根资管ETF业务亚太总监兼亚太区直销及数字化业务总监司马非表示,如今,全球的ETF种类众多,简单、透明、流动性强的优势也使其成为了得力的投资工具。截至2022年7月底,摩根资管在全球范围内的ETF 规模正式超过900亿美元,共有75只ETF。即使是ETF才刚起步不久的中国A股市场,整体市场规模也快速增长,2019年和2020年的规模连续同比上涨了37%和54%,从6965亿元增至10759亿元,2021年末规模已飙升至14046亿元。预料未来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新能源产业链的领跑者之一,中国的碳中和主题投资机会受到全球投资者的关注。随着全球各国纷纷确立碳中和目标,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渗透率急速提升。上投摩根指数及量化投资部总监胡迪表示,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碳达峰和碳中和“1+N”政策体系,出台涉及各方面60余项政策措施,光伏、风电、水电以及电池行业将迎来历史性机遇。

全球ETF规模仍有望翻番

从1993年全球第一只ETF成立到2009年ETF规模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全球ETF市场经历了17年的成长;而到第二个万亿美元,全球ETF市场发展仅用了4年时间;此后ETF规模呈加速增长态势,2019年规模突破6万亿美元,2021年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

司马非表示,我们看到ETF市场的发展势头强劲,资产管理规模每五年翻一番。如今,全球有约10,000只ETF交易,资产管理规模达10万亿美元,其中以美国(70%)为首,其次是欧洲和亚太地区(各占15%)。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成熟,除了目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股票型ETF,司马非预计将看到更广泛的ETF产品,包括固定收益、主动型、主题型、ESG和本地发行的ETF(特别是在日本和中国)。

截至2022年7月底,摩根资管在全球的ETF 资产管理规模正式超过900亿美元,拥有75只跨资产类别和策略的ETF,包括主动、被动、Smart beta和ESG。主动型ETF也超过了550亿美元的里程碑,占到了摩根资管ETF产品系列的近一半,摩根资管还专注于提高ESG ETF和低成本的被动型ETF的产品布局。

全球资管机构之所以大力发展ETF,也是因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司马非认为,大部分策略,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可以通过ETF作为投资工具(ETF wrapper)来实现。然而,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解,即共同基金和ETF投资策略之间存在根本差异,而实际上,不同的只是风险敞口的获取方式和实质交易方式。事实上,主动型ETF就可以理解为将主动基金经理的股票组合通过ETF形式(即wrapper)包装并拿到交易所上市交易买卖。

此外,ETF为投资者提供了独特的好处,包括相对较低的成本、交易买卖便利、流动性好等,因而发行人越来越多地希望使用ETF作为投资工具来寻求主动回报收益的机遇。即使被动管理产品的势头日益增长,我们相信客户仍希望捕捉主动收益回报机会。而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ETF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高效工具之一。

中国ETF规模迅速扩张

虽然ETF在中国的起步较晚,直到2004年才推出第一只ETF产品,但发展速度却是如火如荼,且已经初具规模。

截至2021年底,境内市场共有629只ETF产品上市交易,资产规模达14046.32亿元。其中,非货币ETF为602只,资产规模为11100.85亿元,占境内ETF产品总规模的79.03%。分产品类别来看,权益类ETF占主导地位,产品数量为520只,资产规模达9472.39亿元,占境内ETF总规模的67.44%。

早在2020年,司马非就乐观预测,至2025年中国的ETF规模可能将高达5000亿美元之巨。对未来中国ETF的发展之所以如此乐观,司马非认为是由内外部多种因素共同促进的结果。首先,中国的股票和债券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已经大到不容小觑,全球投资者正在不断涌入中国市场。而随着MSCI和彭博巴克莱将中国市场被纳入全球性指数,未来将吸引更多资金流入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继沪深港通这一成功试验后,近期,ETF的互联互通也终于在市场热盼几年后登场。国际投资者通过北向沪深股通,目前可投资于87只A股ETF。ETF作为更灵活便利的工具,有望提升投资决策效率和丰富中国市场交易策略。

司马非认为,短期内吸引的国际资金流入尽管有限,但一切都将循序渐进。早前,全球投资者习惯于通过美国、欧洲上市的中国主题ETF来获得中国敞口。而如果要布局中国内地的ETF,也需要事先拥有QFII额度,过程相对繁复。不过,ETF互联互通机制的落实不但能连接内地与香港市场,还标志着中国ETF市场向国际投资者开放的第一步。

多数机构投资者认为,涉及内地股票市场一些独特的主题和行业ETF或受到国际投资者关注。

胡迪认为,ETF纳入互联互通直接扩大A股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间接增强中国资产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从标的来看,首批“尝鲜”的共有87只ETF,其中有53只沪股通ETF、30只深股通ETF及4只港股通ETF。主题上涵盖了医药、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关注度高的热门板块。而目前香港市场上A股相关的ETF产品大多为沪深300指数等宽基类的ETF产品,行业主题型产品数量较少。这些覆盖核心资产或新经济行业主题的ETF很好地契合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方向,具有鲜明特色,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会是海外投资人比较感兴趣的方向。

碳中和主题受关注

在众多投资主题中,碳中和无疑受到较多的关注。碳中和是全球共识,并且是我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

胡迪表示,自2016年巴黎协定以来,尽早实现碳中和、控制温度升高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目前,全球已有超过30个国家出台了本国碳达峰或者碳中和的政策目标,且目标大多为2050年。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碳达峰和碳中和“1+N”政策体系,出台涉及各方面60余项政策措施,光伏、风电、水电以及电池行业将迎来历史性机遇。

关键在于,中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兴绿色经济领域一直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胡迪表示,中国不仅是全球的最大风力涡轮机和光伏板生产国之一,还是全世界可再生能源领域首屈一指的产能大国和投资流入国。2010-2019年期间,中国对可再生能源部门的投资达8180亿美元,成为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的最大市场之一,同时创造了440万个工作岗位,约占全球的38%;产能方面,中国拥有全球70%的光伏产能和40%的风电产能。根据预测,截至2060年,中国在清洁技术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将达16万亿美元,将创造4000万个就业机会。

之所以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将不断提升,这也是因为成本、技术挑战已获得突破。

胡迪提及,在国内经过20年以上的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度电成本已经贴近化石能源区间的下限,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和成本竞争力,同时其可利用资源空间较大,资源处于可开发、可拓展、规模性、经济性、环境友好性的理想水平,国内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

例如,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全球光伏太阳能发电成本下降82%-90%左右,在绝大多数国家低于新的燃煤电站或天然气电站的成本。太阳能光伏的全球年新增装机容量2021-2025年期间预计为250吉瓦,在2026-2035年期间预计达350吉瓦,约等于2000年以来年均新增60吉瓦新增装机容量的4倍、6倍。2030-2050年期间,以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将逐步由替代能源向主体能源过渡,太阳能将占据全球能源系统的中心舞台。这有助于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事实上,这也将带动其他的投资机遇,包括相关基础金属。

胡迪解释称,因为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不同,光伏、风电和电动汽车需要更多的金属。锂、镍、钴、锰、石墨对于电池的功效、寿命和能源强度非常重要。稀土永磁材料对于风力发电机和电动汽车至关重要。电网需要大量的铜和铝,其中铜是电力系统的基石。电动汽车的金属使用量是普通燃油汽车的6倍,陆上风力发电站的金属需求量是天然气发电站的10倍。电动汽车和储能电池的金属需求在2040年预计会至少增加30倍。锂需求将经历最为迅猛的增长,2040年料将增长40多倍,紧随其后的将是石墨、钴和镍,约增长20-25倍。

因此,胡迪认为,在双碳路径上,首先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将会导致相关金属长期需求大幅上升。此外,与新能源配套的基建设施以及储能、特高压、能源互联等相关产业也将迎来高速发展。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