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粮食为人类生命提供必不可少的能量。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产生显著影响,尤其对农业生产影响非常大。我国农业人口多,资源压力大,地域类型复杂、各地气候差异明显等特点,使我国农业成为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的领域之一。气候变化主要通过温度、降水、二氧化碳浓度、极端气候事件等因素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在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季节对粮食生产有不同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
1. 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表温度上升会增加农作物的呼吸消耗,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导致作物籽粒灌浆不充分,较高的温度还可能加快农作物的生育进程,甚至中断或终止作物的正常生育过程,严重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同时,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大气温度升高,从而带来的作物病、虫、草害的增加也直接影响到作物健康良性的生长。
2.影响农作物生长环境
气候变化促使地表温度升高,从而导致土壤微生物活性提升,加速了土壤有机质和氮的流失,造成土壤退化、侵蚀、盐渍化的现象时有发生,削弱了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区域热量条件的改变影响着全球水循环过程,改变了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的格局,增加了洪涝、干旱等降水极端事件的发生。同时,全球气候的极端变化引发的低温冷害、热害等气候灾害也时有发生。
3. 影响农作物种植规律
全球的气候变化加快了部分受影响区域内原有作物的生育进程,缩短了生育期,减弱了抵御气候波动的能力。特别是我国华东地区的大麦、小麦和油菜等作物,该地区种植的作物品种大多是早熟品种,随着冬季气候的变暖,作物越冬期也相应的缩短,作物返青拔节的时间也随着气候的变暖而提前,从而减弱了植株的抗寒能力,造成了作物更易遭受冻害的侵袭,作物产量受到严重损害,这为我国种植制度的调整提出新挑战。
据悉,2014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家庭农业:供养世界关爱地球”。(原文有修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