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应对需注重各国间的“公正转型”

2022-8-10 15:41 来源: 新金融评论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正频繁来袭,且渐有常态化趋势。

造成极端天气的因素有很多,长期的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出现的主要推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21年8月份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不稳定加剧。

报告还明确指出,自1750年左右,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上升无疑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更需警惕的是,随着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加剧,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和规模将会进一步增加。

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纳利斯表示,如果温室气体排放继续上升,全球变暖幅度将会更大,而目前情形只是未来的预兆。

气候变化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各国需提升应对能力

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基础设施安全以及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均构成长期威胁,既给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也给全球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UNDRR)在《2000—2019年灾害造成的人类损失》报告中指出,2000年至2019年,全球共发生7348起重大灾害,42亿人受到影响,经济损失约2.97万亿美元,这一数字远超1980年至1999年间的4212起重大自然灾害。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此外,财富和人口的增长也是导致损失增加的原因。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已经不容忽视。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胡彬日前撰文指出了极端天气给经济带来的三点负面影响:首先,极端气候事件对不同经济部门、不同国家造成的经济影响存在差别,可能加剧不平等;其次,极端气候事件对经济的影响会产生累积,严重制约受灾国长期的经济增长;此外,极端气候事件存在放大效应,通过全球供应链、国际贸易等渠道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全球范围内相互放大。

碳中和是全球大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势在必行,现如今已有130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或净零排放目标,覆盖全球88%的碳排放、90%的GDP和85%的人口。包括中国、欧盟、美国、日本和英国等主要经济体都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或国家战略。

胡彬指出,气候变化已经不是未来的威胁,而是现实的危机。极端天气频发说明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在发生,因此适应气候变化也是紧迫且必不可少的应对措施。各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气候承载力脆弱地区应对能力的提升,并大力推广农业保险、气象指数保险和巨灾保险等金融工具,提高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风险分担能力。

促进发展中国家更好应对气候变化应注重“公正转型”

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近日发布的政策报告《发展中国家对于全球气候目标的重要性》(Why Developing Country Voices Will Shape The Global Climate Agenda)指出,促进发展中国家更好应对气候变化应注重“公正转型”。

报告指出,与发达国家的绿色转型政策相比,发展中国家更注重绿色转型的成本效益,因为它们更需要考虑资金和技术的成本。很多发展中国家无法像发达国家那样大规模地开展绿色投资。对于他们来说,发展才是第一位的,包括扩大现代能源储备、改善医疗与教育、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就业等。

报告强调,发展中和发达国家现在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有着越来越强的共识,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发展中国家现在最需要建设面对气变冲击的韧性,同时为女性、儿童等最脆弱的群体提供保护。但是,只要贫穷国家和富裕国家发展前景之间的差异无法缩小,最终很难有真正的赢家:如果发展中国家不积极参与,富裕国家很难实现气候目标;即使现在的排放水平较低,未来十年内,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也将是新增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

报告提倡采用新的方法激励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追求更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其中一个核心原则是“公正转型”,让所有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个体都充分参与,尊重他们的声音。鉴于应对气变的紧迫性,报告呼吁发展中国家加快新能源体系建设,否则可能会错失新能源部署或国际供应链建设中的先发优势;但同时,发展中国家也不能顾此失彼、急于求成,而要注重气候与就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中国已成气候变化敏感区,未来将面临何种风险?

中国气象局于2022年8月3日向社会公众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简称《蓝皮书》)显示,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尤其高温、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表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未来中国区域年平均气温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全球,区域平均年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特别是极端事件可能会对全球增暖的响应更加的敏感。举一个例子,目前50年一遇的高温极端事件,也许到本世纪末会几年一次,这就是趋势。

关于气候变化未来趋势,袁佳双指出,气候变化模拟预估显示,未来全球地表温度将继续上升,极端高温、海洋热浪、强降水和部分区域农业与生态干旱的频率和强度、强热带气旋比例将增加,北极海冰、积雪和多年冻土将减少。持续的全球变暖还会进一步加强全球水循环,包括其变率、全球季风降水以及干湿事件的严重程度。

IPCC最新报告指出,百年来,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以负面影响为主,一些负面影响甚至是不可逆的。中国将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与强度的增加,可能造成重大的自然灾害损失;二是“亚洲水塔”失衡,降水时空变化的空间差异,导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洪涝干旱频繁发生,部分地区的水资源极度匮乏可能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增加;三是大幅升温将加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导致生产力与服务功能下降,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甚至导致部分物种灭绝;四是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风暴潮频率、强度增加,海岸侵蚀和咸潮入侵加剧,并显著影响海岸带生态系统;五是极端农业气象灾害事件导致作物产量降低,农业病虫害增加以及物种生育面积的减小等;六是极端高温、寒潮以及空气污染导致的中暑、冻伤、心脑血管等人体健康风险上升;七是对重大工程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八是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旅游业影响较大。

中国应如何建成“气候适应社会”?

在减缓气候变化同时,主动适应同样重要。

中国一贯秉承减缓与适应并重的理念,把主动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战略提出,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什么是“气候适应型社会”?中国应做好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黄刚表示,根据《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描述,气候适应型城市的建设目标是“城市应对内涝、干旱缺水、高温热浪、强风、冰冻灾害等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全面提升”。同样,气候适应型社会就是在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下适应能力较强的社会。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及公民的集体行动,涉及城市建设各个环节,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城市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

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成功的关键包括:将政府作为适应气候变化治理的领导者;提高各区域各部门的高效协调沟通能力,同时还要保证一定的公众参与度;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还需要持续地跟踪和评估;最后,政策的落实要因地制宜,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气候适应型社会。

而IPCC也将一个完整的适应循环分为四个基本步骤:评估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和风险,制定适应规划,采取适应措施,监测和评估适应情况。这里就包含了国家、政府、企业及公众等多方责任。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而目前我国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还有待完善。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研究员巢清尘认为,未来要加强极端天气气候的综合实况监测,建立从局地天气到全球气候的多尺度、多种类监测评估业务,完善临近、短时、短中期到中长期的无缝隙精准化天气气候预报预测业务,发展多领域融合的影响预报与风险预警业务。此外,也要加强对灾害性天气气候精细特征规律的认识,探索人工智能气象应用算法,发展以数值模式应用为内核、以自主可控的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模式为基础的核心技术。

布鲁金斯学会政策报告原文要点:

A difference of outlooks between rich and poor countries threatens to leave everyone worse off. Rich countries will have little chance of fulfilling their ambitions to keep global warming below 1.5° C without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EMDEs.
A new approach is needed, one that…includes principles and processes of “just transition”—to engage, respect, and promote the livelihoods of individuals affected by climate action.

参考资料:

《Why Developing Country Voices Will Shape The Global Climate Agenda》;Brookings Institution;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翻译。

《17部门联合发文 为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提出哪些新目标?》;柴雅欣 管筱璞;中国纪检监察报

《极端天气对全球经济影响不小》;胡彬;经济日报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