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庆:实现碳中和,未来农业将成为主力军

2022-8-8 09:58 来源: 新京报 |作者: 耿子叶

8月6日,在数字经济看中国——2022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数字乡村”分论坛上,水木九天农业科技董事长、数字农业领军人才王晓庆表示,数字乡村的发展关键是产业,未来乡村发展将会以可持续发展为底线,生产和生活方式将发生质变,而衡量该种方式的主要数据指标就是碳排放。目前,人们也形成越来越多的共识,未来农业会成为碳中和的主力军,农业碳中和所获得的收益会远远超出农产品的收益。

未来:双碳战略与乡村振兴

“近期,人们的话题经常会涉及气候异常、疫情常态化和地缘政治摩擦等几个关键词,由此引发的不确定性因素随之增加。”王晓庆表示,很多人会疑问未来经济如何发展?企业该如何渡过难关?其实所有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人们正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时代,而这个时代和双碳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密切相关。

乡村振兴战略,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双碳战略,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两大战略,会伴随中国经济未来30-40年的发展。王晓庆表示,由此可见,未来虽然不确定,但是实际上对中国来说,未来又是非常明确的。

“2015年《巴黎协定》达成共识,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努力。”王晓庆表示,1.5摄氏度看似并不高,但温度上升会带来一系列气候异常变化,如短时间内特大暴雨冰雹、内陆台风、海平面上升等问题。温度上升后,农业生产尤其受到影响,据相关研究显示,温度上升1摄氏度,不同作物会减产5%至15%,一旦农作物减产,人们将面临人口膨胀和粮食供应之间的矛盾,国家一直在提粮食安全和农业土地禁止非农化、非粮化,这是很重要的因素。

记者了解到,在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中提到,气候变化正在威胁粮食安全,加剧土地荒漠化、土壤退化。报告呼吁各国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过度消费和粮食浪费,避免毁坏和焚烧森林,并采取综合措施减少与土地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利用土地,有助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防范相关风险。

追踪碳足迹:农业全产业链减排

我国推进双碳战略,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这不仅仅是作为大国的责任担当,也是中国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转折。王晓庆表示,中国现在的碳排放每年126亿吨,占全球碳排放量的50%左右,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的碳排放大国,对中国来说,还需认真推动双碳战略。

除了二氧化碳,双碳战略还包括氮氧化物、甲烷等气体的减排。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会在无形中排碳,在农业生产中,有的也是排碳的,比如水稻种植、畜禽养殖等。王晓庆表示,双碳战略分碳减排、碳中和,光伏发电实际上是碳减排,碳中和的路径其实非常少,主要包括湿地、森林以及部分农业。如果从森林固碳的最高标准看,按照每一公顷15亩一年固碳8.76吨左右来计算,中国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需要近两个中国的面积来种树。因此,中国迫切需要新的路径实现碳中和。

王晓庆介绍,2016年IPCC单独做了一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关于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农业类排放数据。从全球来看,农业排放约占总排放量14%,煤化工等的排放量更高。

据相关调查数据报告显示,普通蛋白和蔬菜生产过程中,会排放不同量的温室气体,人们每消费1公斤羊肉就相当于排放了39.2公斤二氧化碳,每消费1公斤猪肉相当于排放12.1公斤二氧化碳,每消费1公斤大米相当于排放2.7公斤二氧化碳。根据人们的不同习惯综合来看,吃肉食多排碳也更多。在食品供应链中不难发现,除了农业生产以外,还有加工存储、运输售卖等各个环节,都可以发现碳足迹,据相关数据分析,全球每年食品加工的损耗和浪费约产生44亿吨二氧化碳。

纵观农业产业链,在生产、加工、运输、售卖等环节中,其中售卖环节排碳损耗更多,农业全产业链减排,还需要聚焦减少损耗、减少化学物、减少用水等。此前,我国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农业碳减排和碳中和的实施路径,此外,全球很多国家都在推进相关的工作。

减排路径:农业碳中和收益将远超农产品

王晓庆表示,在全球推进双碳减排过程中,越来越多人形成共识,未来农业会成为碳中和的主力军,农业碳中和所得收益会远远超出农产品收益。

“我们会发现其实在全球各个国家、各大公司减排的路径相似。”王晓庆介绍,在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中规定,大于15公顷的农田必须保留5%面积的农田生态区,其中包括休耕地、树木、树篱、草地或边际缓冲带,欧盟提出2030年有机农业面积至少达到农业土地总面积的25%。此外,欧盟还发布了一项《绿色新政》,提出从农场到餐桌战略,要求减少供给侧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包装、消费等全产业链中的环境影响,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推进节能降耗和使用清洁能源,实现全产业链的碳减排。

在波兰、保加利亚、哈萨克斯坦、柬埔寨等国家,针对土地出现的退化和荒漠化,主要关注农田侵蚀防治和土壤培肥修复,以此增强碳汇能力。在冰岛的一家农场,距离首都约90公里,该农场利用地热,让土壤里的热量供应温室生产,大棚白天靠太阳光,夜间靠地热。与此同时,搜集工业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用到农业生产,农作物获得了更大的生产能力。

数据显示,近去十几年来,冰岛的大棚生产率大幅提高,2000年大棚面积20万平方米,到2010年减少为18.5万平方米,但冰岛的黄瓜自给率反而达到90%以上,西芹约80%,西红柿超过70%,莴苣约35%等。王晓庆表示,由此可以发现,越短半径的生产和销售,会降低农产品的损耗。

目前,全球企业也正在致力于减排,星巴克、麦当劳和肯德基,都将吸管改成了无塑料吸管,仅靠吸管一年中可以减少碳排放上千万吨。世界最大的种子公司推出了突破性产品来实现碳中和,研发出一款带有涂层的种子来保护及促进健康的根系,可以吸收更多的养分,固碳能力更强,这款种子根系能够在土里面通过更多的光合作用,把更多的二氧化碳固化到土壤里。

“国内许多企业也在推进农业碳中和新方案。”王晓庆介绍,我们在河南新乡辉县一个发电厂里面建立了蔬菜工厂,总占地约50亩,发电厂的余热成为蔬菜工厂的热源,二氧化碳成为蔬菜种植的气体肥料,通过蔬菜光合作用固碳,节约95%水、45%肥、99%的人工劳动,达到全年持续生产,产量为大田30倍的国际标准安全蔬菜,最多可固碳节碳2万吨。

王晓庆表示,未来人们将会面临全新的市场,将是一个以碳为核心路径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而未来农业碳中和将在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