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疫情以来各地碳排放发生哪些变化?典型地区在绿色复苏上呈现哪些特点?

2022-5-24 14:17 来源: 新浪财经

经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正面冲击后,2021年中国经济逐渐复苏,在GDP增长8.1%的同时,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碳排放强度、能耗强度持续下降,显示出中国正努力走在“绿色复苏”的道路上。

绿色复苏措施与实现长期的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通过减少碳排放、改善基础设施、创造绿色就业机会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摆脱经济衰退。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绿色复苏不仅是中国经济走出疫情阴影的关键举措,更是中国探索“双碳”目标实现路径、追求绿色低碳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那么,从全国各地来看,近三年的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省市区碳排放量增减明显?一些典型地区在践行绿色复苏上呈现出哪些特点?

减污降碳持续推进,碳排放强度整体下降

2021年,中国GDP增长8.1%,在经济逐渐复苏的同时,减污降碳的步伐并未停止。2021年全国空气质量继续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7.5%,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0μg/m³,同比下降9.1%;连续两年实现PM2.5和臭氧浓度双下降。全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降低18.8%,23个省级行政单位碳排放强度较2019年疫情前有所下降。但也要看到,由于中国仍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整体碳排放基数大、增量多,与2019年相比,中国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约增长6.97%,增幅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一。

具体到全国各省,2019-2021年期间,大部分省市的碳排放强度处于下降状态。高能耗大省如山西河北山东内蒙古等,近三年碳排放强度尽管居于高位但呈下降趋势,排放强度较高且呈增长趋势的省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如新疆青海甘肃陕西等。

全球实时碳数据(CarbonMonitor)显示,全国23个省级行政单位近三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处于增长状态。2021年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前五名省区分别是山东、河北、江苏、内蒙古和广东。与2019年相比,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北京西藏云南贵州、河北、天津、四川和上海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下降,其中北京降幅最大达到9%。

综合202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排放量变化和排放强度来看,经济总量偏低、工业结构偏重的省区排放强度也较大,如内蒙古、山西省、新疆等。经济发达、工业结构相对均衡的省份碳排放强度明显偏低,如广东、浙江、江苏等。河北省2021年碳排放总量全国第二,但也是唯一近三年碳排放量有所下降的排放大省。北京在碳排放总量、排放增速和排放强度方面均处于低位。

京粤冀三地不同的碳排放变化代表不同的绿色复苏路径

国内各省区市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面对疫情的冲击,各地近三年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强度变化也各不相同。以北京、广东、河北为例,三个地区完全不同的碳排放变化情况背后代表着不一样的绿色复苏路径。

北京:第三产业为支柱 煤炭消费占比不足1.5%

2019-2021年期间,北京继续在大气污染治理上不断突破。2021年,北京PM2.5浓度为33μg/m³,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2.5浓度同比下降13%。与污染物浓度同步下降的,还有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据全球实时碳数据,与2019年相比,2021年北京全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都处于下降状态,全年下降约9.42%,而同期全国的碳排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北京GDP总值突破4万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二,同比增长8.5%,而碳排放强度约为0.28吨/万元,较2019年下降约20%,名副其实地实现了低碳高质量发展。

北京的低碳发展成绩与能源结构优化紧密相关,煤炭消费的持续下降正是北京近年优化能源结构的一大亮点。2021年北京市共完成34个智能化绿色化技改提升项目,“十三五”以来北京煤炭消费量大幅削减,由2015年的1165万吨大幅削减至2019年的182.8万吨,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2021年,煤炭消费量继续下降至120万吨以内,占北京市能源消费比重不足1.5%。截至2020年,天然气、外调电等优质能源消费占比提升11.6个百分点。能源结构的优化有力支撑了北京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

2021年,北京的经济复苏表现亮眼。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北京的第三产业占比达到81%,对经济增长起到“压舱石”的作用。在经历了2020年疫情对服务行业的冲击后,2021年北京服务业总体恢复稳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4%。同时,2021年北京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增幅在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中排名第一。其中,医药行业、电子行业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在2成以上。服务行业的复苏和高新产业(39.900, -1.55, -3.74%)的持续向好,成为北京高质量绿色复苏的主要动能。

广东:产业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碳交易助力绿色复苏

广东省空气质量在全国范围内处于相对较好水平,2021年PM2.5年均浓度为22μg/m³,排名全国第三,六项污染物连续七年全面达标。在空气质量稳定向好的同时,广东的经济总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2021年GDP突破12万亿元,同比增长8.0%。与经济规模相比,广东省的碳排放强度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在第二产业比重达到40%的情况下,单位GDP能耗仍能保持全国第二低的水平,仅次于服务业主导的北京市。从2010年到2020年,广东省碳强度十年累计下降超44%,以约5%的碳排放和7%的能耗占比支撑了全国约11%的经济总量。

总体来说,广东经济相对发达,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较低碳,为绿色复苏奠定了良好基础。2020年广东省煤电装机量占装机总量的45.3%,较2015年下降14个百分点;煤炭消费量比重由2015年的40.7%下降到33.4%。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从2015年的18%提升至2020年的23.2%,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在产业结构方面,先进制造业近年来已经成为广东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其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4.2%,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计算机设备、电气机械等制造业,在受疫情冲击消费、进出口的情况下,先进制造业的稳定发展更有利于增强经济韧性,抵御外部冲击。

此外,碳交易市场稳定运行推动一批企业主动升级技术实现减排,对绿色复苏起到了辅助作用。2021年广东碳市场年度排放配额总量达4亿吨左右,配额规模排名全国第一。2013年碳市场运行以来,超过80%的控排企业实施了节能减碳技术改造,企业碳减排量累计5923万吨,减排幅度累计达到16%。占全省碳排放约65%的钢铁石化电力水泥航空造纸等六大行业约250家企业被纳入碳市场范围。经测算,与没有碳市场相比,碳交易使控排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提升约10%。

河北:重点行业压解产能 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河北省近三年的空气质量改善成果显著。2021年全省PM2.5浓度为38.8μg/m³,较2019年下降22.7%。河北省于2021年年初定下石家庄、邯郸、唐山、邢台四市两年内退出年度空气质量排名后十位的目标 。截至12月底,石家庄、邯郸、邢台三市均已退出后十位,其中邢台市一举退出后二十名。

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河北的碳排放量明显下降。根据全球实时碳数据,河北省2021年碳排放量全国第二,碳排放强度全国第三。尽管总量和强度仍在高位,河北省却是“高碳”省份中唯一碳排放量有所下降的省份。与2019年相比,2021年全省大部分时间碳排放量处于下降状态,其中工业碳排放量较2019年下降5.4%。2021年河北省碳排放强度较2019年下降了15.1%,降幅排名全国第六。

河北的碳排放下降与落后产能淘汰息息相关。“十三五”以来,河北压减退出粗钢产能8200多万吨,由峰值时的3.2亿吨压减到2亿吨以下,煤炭、水泥、焦炭、平板玻璃、火电等高能耗产业持续推进去产能,倒逼企业转型。作为钢铁第一大省,2020年钢铁产量反弹曾一度引发担忧,但2021年在压减钢铁产量、能耗双控、京津冀钢铁错峰生产以及秋冬季限产等多项政策措施联动约束下,河北省的粗钢产量下降近10%,粗钢压减量达到2480.50万吨,占全国压减量的77.57%。

围绕能源结构调整,河北一方面通过减煤提效、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等措施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结构低碳化。2020年末河北火电占总装机比重降至61.74%,比2017年末降低12.31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底,河北可再生能源并网装机5859万千瓦。其中,风电、光伏发电装机总量达到5467.6万千瓦,居全国第一位,风力发电量全国第三,光伏发电量全国第五。可再生能源的增长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风电、光伏产业链的形成有助于河北在传统高耗能产业以外发掘出经济绿色复苏的增长点。

全面绿色复苏仍面临挑战

观察近三年全国各省的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发现,在疫情阴影之下,协调低碳发展与经济复苏仍面临挑战。一方面我国工业、能源结构仍处于调整过程中,碳排放量基数大、增量多;另一方面部分地区仍对传统产业存在路径依赖,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以空气质量持续提升为例,尽管我国近年来大气污染物浓度下降显著,但离世卫组织提倡的空气质量指导值目标仍有一段距离,2021年一些地区的污染物浓度与2020年相比呈现出反弹或改善停滞的状态。而大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排放呈现显著同根同源性,因此减污降碳协同也成为推动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必经之路。

当前,面对实现“双碳”目标与绿色复苏的紧迫需求,继续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驱动经济增长与转型,有利于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把减碳压力转变为发展机遇,最终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