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目前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分别为76%和69%。煤炭作为基础能源和
化工原料,主要的消费对象是
电力、
冶金、化工和
建材行业,从技术条件看,我国煤炭消耗主要以发电为主,发电用煤占社会消耗总量的50%左右;近年来,受到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煤炭
市场供应紧张,煤炭价格不断上涨,。由于我国煤炭价格并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寻找解决之法,期货市场作为现货市场的有益补充,建立煤炭期货市场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
问题.。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曾有过煤炭期货交易。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规范与发展,在煤炭资源供应紧缺的大背景下,重启煤炭期货应当说已经提上日程。
在采访了几家主要的国际
碳基金公司(由政府或大的能源集团组建的专业投资
碳排放权的公司)之后,记者发现其主要的合作项目集中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及水电等行业上。记者查阅了截至今年8月成功注册的项目后也发现,在248个项目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占到173个,“
节能、提高能效”项目23个,其余的为回收温室气体及燃料替代等。
这其中,上市公司有10余家,主要集中在化工、
水泥、
钢铁、煤矿等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另外,国金证券分析师赵乾明对记者分析说,除了温室气体排放大户,一些有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企业,比如城投控股、泰达股份等,通过
减排焚烧中释放的温室气体,也可以出售碳
排放权而获利。
记者就此采访了上述几家上市公司,城投控股证券部负责人对记者说,在公司刚刚完成的资产重组中,已将固体垃圾焚烧项目并入公司,“经常有国际上的碳基金来洽谈排放权的问题”,“等股权转移完全到位后就会考虑合作”。泰达股份证券部负责人也表示,目前“确实有一个关于《京都议定书》的项目,但是,因为目前处于初步阶段,所以能够受益多少以及何时达成还不清楚”
据世界银行估计,2008至2012年,中国将提供超过全世界1/3的
碳减排量,由此产生的交易额将超过15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国,因此,前来购买减排量的国外投资基金也越来越多。根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提供的买方信息,目前共有66家碳基金或资产管理公司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负责在华的碳排放权采购与排放项目合作。中国碳基金
北京代表处的童小姐对记者说,“中国、印度等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因为没有减排要求,所以拥有很大的碳排放潜力”。
但是,作为最大的碳排放国,却没有自己的交易所,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在碳排放方面中国没有定价权。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目前国内价格普遍低于国际
碳市场价格,1吨
碳交易额在国内平均不会高于10欧元,而欧洲市场则大概在25~30欧元之间。日本碳融资株式会社的矢野先生对记者介绍说,在公司已达成的项目中,碳排放权的价格一般都是在发改委确定的最低价8.5欧元/吨的基础上,由买家和卖家直接“一对一”形成的,“这也是在中国的普遍状况”。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