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但因总体技术水平落后,以传统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消耗了大量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2008年,我国煤炭和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高达87.4%,而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该比例平均水平仅为64%。这种严重依赖碳基能源高速发展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温室气体第二大排放国。在全球低碳革命的背景之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时没有被《京都议定书》纳入强制
减排计划中。但后“京都”时代可能存在国际
碳减排体制的变迁,我们必须未雨绸缪。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我国2020年单位CDP
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40%一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同时建立统一的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这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进低碳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在2009年12月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又被确定为未来经济工作的重点。向低碳经济的全面转型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碳交易本身是种金融运作,它是对
排放权额度的转化。将排放权作为产权来进行交易,意义在于引领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煤炭、
钢铁、金属和再生能源等许多行业,都具有开展
CDM项目的巨大潜力。我国仅2008年
CDM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就已占世界总成交量的84%。
我国的实体经济企业虽然为国际碳交易
市场创造了大量的减排额,但自身却仍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当前CDM机制下,主要
认证机构都来自欧洲,而国内的金融机构对碳交易知之甚少。由于没有相应的碳交易市场规则与制度,无法建立属于自己的碳交易市场。又因没有自己的交易体系,从而被迫丧失了相应的定价权。因此,我国产出的CERs的价格一直被发达国家人为压低,并被大量买入后再通过其金融机构重新包装、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而从长期看,碳减排
问题更是一个争夺未来新兴
碳金融市场话语权的战略问题。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在传统经济发展道路上,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但在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几乎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关键是要看谁起跑得更快。因此,必须在未来的低碳经济战略中重视发展碳交易市场。目前,国内有些机构已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开始在国内探索构建碳交易机构。2008年,
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建立。但其目前的相关业务还只是停留在信息发布的层次上。2009年底,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熊猫标准”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碳交易领域中争夺话语权、继而争夺定价权的开始。但必须承认.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之路才刚刚开始。首先,我国应了解、整合现有的国内碳交易市场,摆脱以国外买家为主的碳项目初级市场(碳远期合约市场)。
其次,在条件允许时,努力建立碳商品市场(碳现货市场)。最后,为了能拥有定价权,必须建立碳金融市场(碳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市场)。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摸索每个阶段所需的
政策边界和监管模式,出台配套的法律
法规。机遇与挑战并存,唯有设计出与国际法则接轨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碳交易规则及碳金融机制,并将其与调整产业结构和变革经济增长方式结合起来,才能确保我国在未来走上“自主的”低碳发展道路,并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完)